西华师范大学 - 《西华师大报》
论大学校园之被观众○饶坤梦
个人贪恋漫步校园,留心点滴细节,耳闻目睹的“趣事”日益增多,生活于是就变得丰富起来。近日,伴随着大一新生入校的脚步,我本宁静的生活陡然聒噪,怨声载道,各种愤懑不平之声不绝于耳。
老同学相遇,寒暄之后问起来处及去向,大多都是三个字———被观众。校园是个新词汇能高速发明并使用的国度,观众本是个循规蹈矩之词,偏偏加上一个“被”便尽显意味深长。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字字珠玑,被,等于逼迫,是他人高压下的优良产物,这突然让我想起傀儡那阿谀奉承的面目,憎恶,也无奈得吓人。
大学,尤其综合性大学,是用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当培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需要舞台来一一验收成果的,观众的产生就成了顺理成章也无可厚非的必然,要知道,舞台和观众总是形影不离的,缺一不可。大一的生活,个人深有感触,时时奔走劳累,可以说是夜不能眠,食不能安,进入会场的脚步来去匆匆,和所谓欣赏简直背道而驰。被观众很忙,看着身边疾步驶过的步子,突然发现,原来我是名副其实的观众,而这些“被观众”的人恰好是名副其实的演员,这场戏他们配合异常,演绎得格外淋漓尽致。
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到教室,极力寻一个隐蔽的角落入座,有人提前到场,倒不为抢占适合观看舞台的佳座,只为藏在后排,遮住自己百无聊赖之际一不小心泄露出来的不规矩,要知道,有一种东西叫作纪律,在依旧注重成绩的大学里他们确实违反不起。于是,奇观应运而生,舞台上的演绎者津津乐道,滔滔不绝,激动万分;舞台下的入座无虚席,从后往前大多埋头一片,若是谁关了灯,你会看见一片夜空,满天星星的样子,他们的脸上泛着白光,或惊喜或抑郁,表情各不相同,形状各异,很庆幸,这个时候的他们真真切切是观众,可惜,看的不是舞台上的内容,是手机里的世界。
太多人指责大学生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原来光阴是这般虚度的,原来教室也是个耍手机的好地方,原来后排是个惬意的居所,当然,也有胆大之人选择前排,他们信奉“最危险的地方便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此聪明伶俐的大学生啊,只是,仿佛将智慧用错了方向。太多人评判当今大学生手机不离身,可当身处毫无意义的舞台之下,能够被观众用来消谴又能不被发现,大概非它莫属。换而言之,“被观众”的无所事事本是无奈至极的消遣之举,谁促成了谁的虚度,谁助长了谁的耍手机之风。
我想,“大学生”的“大”字,除去年龄,应该多是阅历的堆积,成热的象征。倘若时刻以条条框框加以约束,紧握成绩的长矛加以督促,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不仅仅是打击学生求学之风,使其丧失对大学生活的热情,加重对未知生活的迷茫度之举,在此同时,也潜移默化中成为大学生缺乏独立性的帮凶,为其就业埋下祸根。这名是关心,实为纵容。
我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签到查勤,来去自如,却也没有埋头党和手机党各司其职。总会有窃窃私语,阵阵欢笑,却不是一汪绝望的死水,沉寂得仿佛赤裸裸一场僵尸的聚会,连呼吸都显得奢侈。沉默本是最绝顶的不尊重。也恰巧这样的课堂,人来人往,同样的座无虚席和表情各异,然而,张张脸上的坦然与从容清晰可见,台下台上,同等地津津乐道。这样的场合,大概并无“被”与“把”、观众与演员之分,同台演出才是真正大学该有的课堂,可我看到,这逐渐成为一种梦寐以求。一次,我在室友们正安眠的清晨早起,去听一场选修课,起初并不是甘心情愿,要知道被窝里的温暖要珍贵得多。可当我走在偌大的校园,看到诸多和我同行的人,虽不认识,却是和我迈着走进同一个教室的步伐。一路上,有人睡眼惺忪,边走边啃馒头,我们不需要奔走,那个最年长的演员说过:你们吃好饭再来,迟到是没有关系的事。恰恰因此,她的课堂很少有人迟到。于是,我很庆幸和她同台演出,他们亦是如此。
在平等的舞台上,节目的内容才最具诱惑力,那些被动的人或事,希望能少即少。毕竟,年少不长;毕竟,时光易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