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布谷声声
○文力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布谷鸟叫声的回忆,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民的敬意。文章还提到了四声杜鹃的生活习性和人们对它的误解,并展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布谷鸟又叫起来了,收麦的季节到了。
自幼听惯了布谷鸟的叫声,在麦黄的时候。
从大人们那里学来了一段与布谷鸟的对话,这段话已经传了多少年代,是小孩子所不知道的。有时正在玩耍或在田野里拾草、挖菜,忽然听见布谷鸟的叫声,于是就寻着布谷鸟叫的方向,追着与布谷鸟对话:“布谷布谷”,“你在那里”,“我在山沟”,“你在做啥”,“吃肉吃肉”,“给我点吃”,“不够不够”……追出去很远很远,对话重复了一遍一遍,直到布谷鸟的叫声隐隐远去,气喘吁吁的孩子很遗憾地停下来了。
麦收前后,是一个十分忙碌的季节,要种谷子、玉米(包谷)等农作物,这时布谷鸟就叫个不停,“布谷布谷……”。却也怪了,过了这个季节,布谷鸟的声音却再也听不到了,前后也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一直到来年麦熟夏种季节,布谷鸟又叫起来了。
听着布谷鸟的叫声长大,也伴着农家麦收、夏种的日子长大。布谷鸟的叫声是凄婉的,农家的日子是苦涩的。布谷鸟所经历的是一个一个麦收布谷的季节,而时间留给我的是土改、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的深刻印记。“布谷布谷……”,社会无论怎样变化,激进、倒退、和平、动乱……谁也离不开麦与谷,而那些社会组织形式的交替变换,最终目的也是多产麦与谷。后来,我离开了农村,而生活的环境都在城市的郊区,所以从来没有与布谷鸟的叫声隔开过。那叫声似乎让我永远不要忘记青少年时期那段农村的生活,也似乎让我永远不要忘记我是一个农家的孩子。其实我不只是一个农家的孩子,读完高中之后,我还有近四年的农民生活的经历。那四年让我备尝生活的难艰,让我知道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高强度劳动的滋味,知道了多数农民的苦难与农民对社会的支撑与奉献。
布谷声声,又使我沉入儿时的回忆。在我还不到十岁的时候,有那么几年,春天真的很难熬,春荒真的很难过。村民们没有吃的,人们吃树叶,杨树、槐树、柳树、枣树……所有树的叶子都捊下来吃了。然后是地里的野菜、嫩草,还有树皮。人们盼着麦子快长、快黄,布谷快叫……田间地头到处是饥饿的人群。那时每天都有人突然死去,吃槐叶中毒的,吃玉米杆涨死的……生产队里设了那么多治安员,看菜园、看麦苗,青黄不接的人们,偷偷到地里割麦苗煮着吃,葱蒜的幼苗要比麦苗好吃得多。人们默默忍受着饥饿的灾难,默默等待着生活的转机,似乎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将要传来布谷鸟的叫声。
说到布谷鸟,不少人以为布谷鸟就是杜鹃,包括有些名家。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布谷鸟的学名叫四声杜鹃,四声杜鹃是鸟纲杜鹃的一个种类,杜鹃的其它的种类还有鹰鹃、大杜鹃、小杜鹃等。四声杜鹃体长30-33厘米,是一种体量不算小的鸟,“栖于山地或平原的森林间枝叶深处,很难看到。鸣声清亮,四声一度,人们每谐音为‘布谷布谷’。主食昆虫,有益农林,不自营巢,卵常产于苇莺巢中”(《辞海》)。而苇莺又是什么呢?“中国较常见的有大苇莺,亦称‘苇串儿’,‘大苇莺子’。大型莺类体长18厘米,背面羽毛主要为浅棕色,腹面带黄白色;眉纹浅黄色。多在水边苇丛或灌木丛中活动,主食昆虫。繁殖季节见于中国东部,冬时南迁”(《辞海》)。我念中学时,常沿着家乡的河岸走十几里路到学校,每周走一个来回,河岸边的芦苇地里这种鸟非常多,那“唧唧喳喳”的叫声令人心动。四声杜鹃“产卵于苇莺巢中,由巢主孵卵育雏。雏出壳后,推出巢主雏鸟而独受哺育”(《辞海》)。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四声杜鹃的发育过程,也知道了自然界鸟类生存的环境与过程是既复杂又残酷的,让充满道德与感情的人们感到很难堪,让人说也说不清楚。对四声杜鹃的感觉不是复杂的吗?而有些人的行为,与此相比,又是怎样的呢?
“布谷布谷……”,我的农民父老兄弟们,你们忙吧,“田间少歇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不过,时代前进了,人类进步了,收割机收麦,机械化播种,已经替代了那繁重的体力劳动。现代化、机械化、城市化已迈着轻松的步伐,逐渐走入每一个乡村。布谷声声,啼血的四声杜鹃,你近来、远去的叫声,将呼唤着生活的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