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白塔情结

□国际经贸学院 ○王桐

2013-07-04     浏览(44)     (0)

作者描述了对北京的期待,主要是对北海公园的白塔的记忆和情怀。他希望将来能有人陪他再次感受白塔的纯朴和历史留存,并寻求默契。在成长过程中,他重新理解了白塔的神秘和有趣。

  我心中的北京的样子,不是天安门和故宫,而是白塔。
  小时候在老家,翻着印着白塔的旧相册,先是问“这封皮上画的是哪啊?”“北京。”长大后看了一部电视剧,讲四合院里的故事,每次结束都会拉一个镜头给白塔,这也是北京。从这之后,对北京的期待就都集中在白塔身上了。
  白塔,这个我最初在爸爸的二十岁相册封皮上见到的风景,在绿树环绕之上,带着“酒瓶”样子的娱乐感,让我觉得有趣而又神秘。在小时候,有什么事情发生,都会成为记忆里一条链结,逐渐架构起整个思想。翻着相册,去了解爷爷年轻时的生活,教书、挖河、合影,甚至是六七十年代老家的黑白照片。还有爸爸的年轻,从挨着高不可攀的墙头,到长成顶天立地。这些在相册里获得的画面,是我童年里的链接,这和白塔绑定,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当我到达北海公园外,看到白塔一如照片般的出现,这种记忆细胞回溯的惊喜,让我想起童年,像在脑海里过电影一样。
  还有,我记忆的另一段链接,是在2000年之后,搬进了新房子,拉起话筒的线,拍着新的音响,和最好的朋友,在每个阳光铺洒的十点和忙碌的傍晚,我们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波浪、白塔。幸运的是,我最终也有一天在北海公园的湖中,坐在船的最边沿,看着青蓝青蓝的波浪在船下荡出,阳光在背后,人们在船上享受着风,这短暂的穿越湖面的时光,我想去触摸浪花,触摸天空上的白塔,还竭力想用手机留下一个完整的白塔的模样。
  从白塔走下,被人群与歌声吸引到桥边的长廊下,一对四十左右又魅力十足的夫妇,弹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希望将来有一个人陪我,再来一次白塔,听完这首歌,然后鼓掌、嬉笑,寻求默契。如果这能算作情怀的话,那就是对二十岁的歌咏。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来尽情欢乐……”在写这篇文的时候,听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听清歌词,不是小时候合唱时的那种咿咿呀呀,而是更多实质的内容,这大概也是成长带来的。
  我想再去北京,再感受隐藏在高楼之中没有变化的纯朴,绿水青山之间那历史的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