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物格无止境,理运有常时”
———叶沿林院长谈物理学院本科教学
北大物理学院自1913年设立物理门以来,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叶沿林教授认为,学院需要继承优良传统,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物理学院在教育体系方面采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课程,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学院也注重第二课堂建设,鼓励同学们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和实习机会,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物理学院在实验教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以满足学生需求。这些措施和努力为学院赢得了多项国家奖励和优秀教学成果。
1913年,北大设立物理门(物理系),开创了我国最早的物理学本科教育。经饶毓泰、吴大猷、丁西林、朱物华等人的努力,北大物理系已经成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自1992年至今,北大物理系就有了16项国家级奖励的优秀教学成果。就今后如何继承物理学院优良传统,确保本科教学质量,本报记者对物理学院院长叶沿林教授进行了专访。
叶沿林说,物理作为基础学科,需要扎实的学科训练,完整的课程体系。物理学科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宽厚扎实,综合素质优秀,适合在物理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及其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应用开发以及科技管理等多种领域工作的杰出人才。物理学院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开发出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以及与这种模式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叶沿林用吃自助餐的形象比喻解释了多元化和个性化培养模式和模块化课程体系。他说:“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多种课程搭配,供同学们自主选择,不管吃什么我们都要保证营养是充足的,教学效果是一样的,水准不能降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指导选择宽基础或是纯粹物理等课程体系。这种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成功实现了课程的分流,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师生的主动性,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叶沿林介绍说,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保证这个体系平稳灵活地运行,学院还特别成立了选课指导委员会,在选课上给同学们指导。通过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加上学校在排课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目前这个体系运作良好。在此模式培养下的03级本科生已经顺利毕业。
“本科生第二课堂建设也是物理学院本科教育较为突出的特点。”叶沿林说。超过1/3的同学加入了课外科研活动,除了学校设立的泰兆基金、校长基金项目和 政基金外,学院的三个理科基地还设立了科研基金,同时努力为同学们创造暑期前往长期对口单位实习的机会。同学们还自己创造了《物语星空》杂志,自发地组织暑期社会实践等等。
名师云集的物理学院在课堂讲授中也有自己的特色。叶沿林介绍说,物理学院授课教师有三类。绝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是教学的骨干力量,很多教师颇受学生欢迎,形成了独特的讲课风格;一类是返聘名师,部分教师退休后愿意继续教书育人,接受学院返聘继续发挥光和热,他们参加教学研讨班,培养中青年教师,一部分人还亲自授课;第三类是知名院士,学院邀请他们来为同学们作前沿问题的报告,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实行老中青三代结合,发挥老教师的作用与青年教师的特点,是物理学院一直坚持的方针。
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物理学院的本科教学特色之一。叶沿林说物理学院就像一个大家庭,在这里师生融洽相处,共同生活和科研。师生界限淡化,博士生亲自担任班主任,教学相长。教师和同学绝大部分是在实验室里接触,这样就和课堂有了非常不同的气氛。教师更像是同学们的学长或是朋友,话题天南地北,除研讨科学技术问题外,还涉及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师生关系的和谐也为教学提供了融洽的氛围。
实验教学是理科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叶沿林告诉记者,考虑到物理学科的发展和交叉学科融合的趋势,物理学院重新安排了新的实验课,淘汰旧的内容,因材施教,结合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课程体系。关于实验室的开放,学院本着满足学生需求的目的,灵活开放实验室。除了选修课和必修课开放实验室外,在双休日,还可以预约开放实验室,供同学实验加课、反复实验和科研实验等等。
“物格无止境,理运有常时”,物理学院自1992年至今已经获得16项国家奖励的优秀教学成果,3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7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叶沿林认为,这些成果要归功于物理学院优良的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尹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