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我的大学课堂
展现数学之美———记丘维声教授和他的“解析几何”课
文章介绍了作者对数学思维方式的理解和感受,丘老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和严谨的作风让他深受学生们的崇敬和爱戴。丘老师激情四射的讲授和严谨的作风,以及他展现的数学的美,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什么是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抽象并建立模型-直觉探索-猜测-最后论证”,当我重又翻开解析几何的笔记,一行行的文字还是那么熟悉,一个个知识点还是那么清晰,一片片的回忆也正如丘老师带给每个学生的印象一般,亲切地让人无法忘记。
记得刚来数学学院时听师兄师姐说的:“你们如果听不到丘老师的课,人生实在是太不完整了。不过你们是幸运的,丘老师年纪大了,快要退休了,你们很可能是他的最后一班学生了。”师兄师姐说话时唏嘘的表情构成了我对丘老师最初的印象。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让一位师者能够得到学生如此的崇敬和爱戴呢?
第一次见到丘老师是在哲学楼的101教室,也就是“解析几何”课程的第一堂课。本以为这么大的教室无需占座,我们06级三个班的人加起来也就那么点人嘛,后来发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教室里早已人满为患,最后我只得在倒数第二排,戴上眼镜遥望讲台上那位早已来到的老者。
丘老师第一堂课给我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一位如斯年纪的老者,满头白发,又快要退休了,竟也可以带来如此激情四射的讲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真的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就要退休的老教授。当然震撼远不止此。“也许三年后,你们都不会记得这些推导,十年后,都不会记得这些定理,但是数学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你们一辈子。”从第一堂课起,丘老师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独有的授课风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引领我们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体味数学的美,而非简单地讲解习题或是推证过程。
和丘老师接触多了,了解也更加深入,崇敬之情愈发深切。很多听过他课的人都会感叹于那天衣无缝的板书和丘老师书写时候一丝不苟的神情。印象最深的是讲到二次曲线分类的时候,17种二次曲线,丘老师一个一个完完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然后吁了一口气,站在黑板一旁静静地看着满黑板的公式,然后微笑了。其实在他写板书的时候,我一直有点不耐烦,这些东西书上都有啊,这么费劲干啥。直到看到这个表情,我惊觉此时的丘老师,就好像佛者拈花微笑一般,在欣赏数学无限的美,简洁而又充分,清晰而且完整。寥寥几个黑板,如同写满宇宙的至理一般。或者那就是我学会欣赏数学的开始吧。
有限的一点文字实在无法充分述说丘老师带给我的感觉,但我想对于每一个06级上过他老人家课的学生们,也许很多人会不知道他参加1961年高考以4门满分、平均分98分勇夺全国高考状元,会不知道他的乘子猜想,但都会永远记得他那充满激情的讲授,严谨的作风,他向我们展现的数学的美和对我们入微的关怀。这些会像一个印记,在我们的生命中烙过一次,就永远不会消逝。(作者为数学科学学院06级学生陈劼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