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校报》

品 书

2013-04-23     浏览(92)     (0)




  《译边草》:
  时间的美丽答卷南 妮如果《周克希译文集》 是辉煌的交响乐的话,那么 《译边草》在其中是什么呢? 是那个总结式的乐章?是每 一乐章每一旋律不可或缺的 音符?—————读了以后,你 可能有自己表达的语言。
  “文学翻译是感觉和表 达感觉的历程,而不是译者 异化成翻译机器的过程。在 这一点上,翻译跟演奏有相 通之处。”
  十年以后,再来读周克 希先生这段“翻译要靠感 觉”的文字,似乎有了更深邃 的理解。历经时间淘洗的《译 边草》,像它精致的绿色封面 一样,过去,现在,始终闪发 着生命的灼灼之光。
  在收入文集的这本新版 《译边草》中,周克希先生对 “感觉”有新的补充:“什么 是感觉?席勒说:开始是情绪 的幻影,而后是音乐的倾向 (di s Posi ti on),然后是诗的意 象。这是说诗的感觉。罗丹 说,雕塑就是去除没用的泥 巴的过程。这是说雕塑的感 觉。对译者而言,感觉就是找 出文字背后的东西的过程。 一个译者,未必能‘还原’作 者感觉的过程,但他应尽可 能地去感觉作者曾经感觉到 的东西。”
  奇妙的时间。
  10 年,追寻那种感悟的 灵光,直至抵达它的核心。
  《译边草》是显示着时 间的美与残酷的书。朴素与 高贵完美统一。它的温文尔 雅令人感慨:文化就是让人 克制。真正的艺术永远举重 若轻。
  邵燕祥先生在《译者也 是“传媒”》(刊登于2012 年9 月23 日《文汇报》笔 会)一文中说:“除了翻译以 外,许多翻译家同时是外国 文学、外国文化的研究家,并 且写得一手优美的散文。其 中也透露了翻译的甘苦。然 而就我近年所见,似乎除了 杨宪益、高莽偶然提到以外, 只有周克希写的书把译者的 劳动说得引人入胜。我是很 希望多看一些这样的随笔 的,正如当年为巴乌斯托夫 斯基的《金蔷薇》所倾倒,就 是因为他诗意地描绘了文学 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一 样。”
  《译边草》就是翻译界 的《金蔷薇》。
  翻译何其艰辛,为何对 热爱者如此吸引?因为那个 过程中有创造的幸福、与同 行探讨的乐趣、找到真谛的 兴奋、学无止境的神圣。《译 边草》基本从“小”入手,段 落,场景,一个句子,一个词。 然而“小”中有大,“小”中 不但见出美学的意义,“小” 中还见出哲学。趣味盎然,如 邵燕祥先生说的是那样“引 人入胜”,以致有读者读了周 老师的书后,心头热热,竟然 也产生了翻译的念想。
  “这本书介绍了不少翻 译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 巧,而且有一些原文的引用, 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 习惯的不同与相通之处,我 是学法语的,对作者半路出 家学法语极其崇拜,有时学 得太累或学不下去了,想想 周先生,感慨颇多,不禁惭 愧。”—————网上,有读者这 样留言。
  无论对于书还是对于 人,网上的评论一般都有褒 有贬,但是看读者对《译边 草》的评价,是一致的赞美。 “很好的书,喜欢周克希!” “精彩译事,文章内容短小精 炼,读起来很轻松,但又获益 匪浅。”“很好看的一本书, 读完以后,对于书怎么读也 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很精 致。里面没有说教,里面很有 趣,还可以长见识学到东 西。”“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充分证明了周先生是一个翻 译大家,而不是翻译匠。” “非常好!喜欢读他译的普鲁 斯特,这本书作为延展读物 很好。”“ Great!”
  Great!
  《译边草》在未来的价 值,未来可以再作证。
  周克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 系校友,法语翻译家,以《包法利 夫人》、《小王子》、《基督山伯 爵》等经典法国文学译作者享誉 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