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校报》

诗意的栖居

2013-04-23     浏览(101)     (0)

  在草长莺飞的三月,我和学长学 姐相约拜访陈建华老师。在地铁上,我 不禁回忆起这半年与老师在一起的点 点滴滴。对俄罗斯文学的热爱让我选择 陈老师做导师。陈老师不仅博览群书, 熟知俄罗斯各个时期的大师和著作、参 与各种项目的研究,而且还“行万里 路”,亲自到俄罗斯访学交流。陈老师 个子不高,生活朴素,虽然年过花甲,但 精神矍铄。陈老师说话温文尔雅,但做 起事来非常认真负责,虽然常常出差, 但陈老师总按时给我们上课,认真指导 我们学习。每次和老师交流时,老师总 是嘘寒问暖地问我们最近生活怎样,看 了哪些书,有什么想法等等,让我这个 异乡求学的学子感动不已。
  做事细腻周到的陈老师今天亲自 开车接我们。坐上车,一会儿就离开了 地铁站的喧嚣和污浊的空气,进入了 空气清新、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的郊区 别墅群。这是一个孕育诗意的地方,也 是一个陶冶情操的去处。汽车在一座 精巧别致的别墅前停了下来,红墙黛 瓦、落地的白色大窗、门前长长的游 廊、立柱和那尖尖的房顶真有种俄罗 斯建筑的味道。围绕这座小楼的是矮 矮的冬青和高大的樟树,小道旁边还 有师母亲自种植的生菜、韭菜和青菜, 让我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闲适自足。室内简单大方的陈 设打扫得一尘不染,各种从俄罗斯带 回来的纪念品和老师亲自拍摄的俄罗 斯优美的风景挂在墙上,使整座房子 沐浴在俄罗斯文化的诗意之中。
  陈老师家的花园丰富而多彩。跨 过几个石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灿烂 开放的白玉兰。旁边有株刚发芽的桃 树和硕大的琵琶树。走过一条小道,来 到后花园。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渠,虽然 睡莲还没有变绿,但一群活泼的红色 小鲤鱼在那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将这条水渠顿时点染得鲜活起来。旁 边还有些橘子树,橙子树和李子树等 等。最应说起的就是贴着房子的那两 棵高大的柿子树,去年的9 月份,老师 还给我们带了一些香甜的柿子呢。后 花园右角上是个木制的小亭子,左边 是一个木制的秋千和一个盘满紫藤萝 的游廊。过几天花都开时,这个地方将 是怎样的光景:坐在那秋千上读读普 希金的诗,看看托尔斯泰的小说,看着 紫藤萝灿然绽放,闻着阵阵幽香不时 传来,听着鸟儿在树上愉快的鸣叫,物 我两忘,岁月静好……伊甸园的诗意 也不过如此吧。
  现实生活中的百花盛开的花园,是 精神花园的折射。精神上的诗意追求是 这座梦幻般现实花园建成的动力。我们 自然不能错过老师的藏书了。三层是老 师的藏书阁。几个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的 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中外文的书籍,简 直是一座小型的图书馆,一座与大师对 话的独立空间,一个通向文学伊甸园的 阶梯。如果能够拿起一本书,静静的与 大师交流,累了可以透过天窗看白云翩 翩飘过,思考时可以用手摸过书架上排 排知识宝库……这将是多么惬意。老师 慷慨大方,亲自帮我们挑选我们喜欢的 书,拿到老师主编的《顿河晨曦———今 日俄罗斯漫步》让我欣喜异常,回来后 静静的读起老师他们的文章,对俄罗斯 的认识又在进一步加深。虽然未能亲自 去俄罗斯看看那顿河的晨曦,但老师们 诗意的笔触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俄罗 斯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中的美丽的风 景。在老师家里,陈老师将他自己在俄 罗斯拍摄的相片播放给我们看,老师拍 摄的相片不管是选景和角度都独具美 感,每一幅都有其独特的韵味。不管是 那些顿河上的波光粼粼、秋天红叶似火 的落叶、红场宏伟的雕塑……还是果戈 理高大的雕像、托尔斯泰风光秀丽的庄 园、高尔基晚年住的别墅等等,都让我 们看到了老师眼中的俄罗斯,看到了老 师心中对生命诗意的追求和那颗回归 自然的心。
  附注:陈建华,1947 年10 月出生。现 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俄罗斯研究 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上海作协 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俄罗 斯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学术史。主要著作 有《20 世纪中俄文学关系》、《中国俄苏文 学研究史论》、《俄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当代苏俄文学史纲》、《托尔斯泰传》、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等20 多种。 (作者系中文系学生 贺可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