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国际化巡礼——与国际合作部合办

参与国际学界的对话 ——————专访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

2012-05-15     浏览(146)     (0)

北大中文系作为北大最早培养留学生的院系之一,已培养了大量国际型优秀人才。中文系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中文国际学术交流和留学生培养的基地。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认为,中文系应加强国际交流,以更长远的眼光面向欧美学界,提高国际化程度。同时,他也指出,研究成果被国外学界接纳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陈平原教授


  【编者按】处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时期,北大需要立足自身、放眼世界,认真总结和规划北京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研讨会将于6月15日—16日召开,此前已于2001年和2006年先后举办两次,起到了很好的思想引领和发展推动作用。为了认真梳理我校自2006年以来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本报和国际合作部共同推出“国际化巡礼”专栏,将陆续采访文科、理科、国际中心以及校外的专家学者代表,听取他们对北京大学国际化建设的独到见解,并以新思路、新方法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北大中文系作为人文学科中的翘楚,以其深厚的传统、严谨的学风、活跃的思想和自由的学术氛围而蜚声海内外,为北京大学加快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秉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北大中文系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型优秀人才。如今,他们遍布五湖四海,潜心研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
  很早就拥有国际化视野和胸怀的中文系,是北大最早培养留学生的院系之一,长久以来积累了丰厚的经验。自1910年北大中文系正式建系以来,截至2011年中文系共招收了全球60多个国家的全日制各类学生共10740名,其中各国留学生为1022名,占全部学生的9.5%;接受外国研究学者、进修生共1793名,占中文系培养的各类人才的13%;而目前在校的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总数为1144名,其中留学生为251名,占中文系在校学生总数的22%。北大中文系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中文国际学术交流和留学生培养的基地。
  薪火相传,世纪绵延,2010年恰值北大中文系建系100周年,熔铸百年精神的中文系从历史中走来,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时代前沿,续写新的辉煌。胡适人文讲座、中国诗歌研究院等项目的创办,广纳世界优秀学者,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并有力地推动了中文系走向世界的进程。值此关键时期,立足新百年的起点,中文系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又将如何更好地促进各学科的发展?记者为此专访了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听取他对于中文系学科建设的见解与期望。
  记者:中文系是北大最早培养留学生的院系之一,也是外国人了解北大、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在过去几年中,中文系的国际交流状况如何?
  陈平原:翻阅为百年系庆而重新修订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友名录》,感到很骄傲。北大中文系1952年起成建制地培养外国留学生,1954年开始接受外国访问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从这里走出许多著名的汉学家或外交家,他们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目前还不太为国内人所知。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庆祝大会上致辞时专门提及:“今天我们谈优秀系友,往往只看国内的;如果有一天,那些生活在异国的北大中文系系友做出了不起的成绩,我一点都不惊讶。”
  记者:您怎样评价过去几年中文系的国际交流状况?
  陈平原:所谓“国际交流”,要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看。刚完成一级学科评估简表,其中有两项,我很得意。一是“学生国际交流情况”:2009—2011年间,我们出国(境)访学、进修三个月以上的学生是66人。另外,这三年间北大中文系共授予75名境外学生硕士、博士学位。二是“老师的国际交流”,举个简单的例子,北大中文系教师中,除了刚聘任的,都有国外任教的经历。请注意,不是个别名教授,而是所有中文系教师都曾在国外大学任过教。这当然了不起。但我必须承认,这些光鲜的数据,是有水分的。不少中文系老师到国外大学教书,主要讲授普通汉语课,而不是自己的学术专长。另外,我们的“脚步”太快了,“灵魂”有些赶不上———人生活在国外,思想和趣味却还停留在国内。相对于海外汉学家对当下中国学术的“塑造”,我们影响人家的力度远远不够———即便谈中国问题,也不占主导地位。
  记者:中文系作为研究、传承中国文化的百年系所,在国际交流中的受益之处是什么?
  陈平原: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北大念博士,也曾申请出国访学,但被研究生院拒绝了,理由很充分:你学中国文学,出去干什么?那个时候,除了比较文学专业,中文系教师大都安于关起门来做学问。现在不同了,不用说语言专业、文学专业,就连古典文献专业的师生,也都经常进进出出。像他们编辑《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以及获得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都是需要国际视野的。
  记者:您曾提出过,中文系不应满足于在国内的独领风骚,而是要能够以更长远的眼光:立足国内,沟通两岸三地,背靠东亚,面向欧美。那么在未来,中文系有着怎样的国际化建设战略?
  陈平原:这话必须是“内部人士”,方才明白真正的含义。此前,北大中文系的国际交流主要集中在东亚,我希望改变这个局面,更多地面向欧美学界,“走出去”、“请进来”,大幅度提高中文系的国际化程度。虽然以研究“中国语言”及“中国文学”为主,我们也不能关起门来称大王。借助举办国际会议及学术讲座、邀请讲学、互相访问、特聘与兼职等,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有更多直面欧美主流学界的能力与机会。
  对于目前的“海外汉学热”,我是有警觉的,也曾撰文批评“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时尚。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中文系教师能开阔眼界,参与国际学界的对话。现在看来,“请进来”,我们做得不错;“走出去”,也还可以。缺点在于,我们的研究成果被国外学界接纳的还不太多,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个体的学者,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作为集体的北大中文系,这两年的重要举措是与国外大学合作召开专题性的学术会议。比如,去年11月,在美国纽约,与纽约大学合作召开“鲁迅与中国现代‘文’的政治性”研讨会;今年4月,在加拿大爱德蒙顿,与阿尔伯特大学合作召开“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的未来”研讨会,今年5月,在美国檀香山,与夏威夷大学合作召开“汉语研究与教学”研讨会;明年的计划是,3月在威尼斯,与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合作召开“从古代到当代: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的断裂与连续”研讨会,6月在图宾根,与德国图宾根大学合作召开“欧洲近代文化与‘现代中国’的诞生”研讨会。这样的“国际交流”,既是学习,也是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