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院长访谈

饶毅:五年院长打造学院建设大格局

□学生记者 肖清扬

2012-05-15     浏览(181)     (0)

饶毅教授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担任院长五年,推动学院改革和发展,注重科研和人才培养,优化资源配置和文化氛围。他强调了软环境的重要性,并提议招聘一位科学家来加强人才聚集。五年任期即将结束,他感谢国家和北大给予的支持。



饶毅教授


  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全职回国,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成为全时回国的代表性科学家。在五年任期中,他用教育部和北大已有的政策、资源,推动了学院和生命科学学科的改革。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下,搭建了学院新时期的发展框架,为基层教育改革提供了范例。
从长计议 保障学院长期发展
上任之初,饶毅没有选择以急切要求教授发表论文为彰显度的立竿见影方式,而是希望瞄准未来、辨清方向,建设新的体系框架。“我认为,即使是一个学院的规模,重要的也是几十年后历史的审视,所以要从长计议。不必在意短期的反应,而要用心建设有长期效果的框架,为追求独到和卓越的师生创造适宜的环境。”饶毅说,“所以上任后不搞轰轰烈烈,不以数字为目标,而是静心地努力推动体制机制、教育培养、资源配置和文化氛围几个方面的工作。”五年后,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框架已初具雏形。在饶毅的设想中,北大生命科学的目标不是跟踪世界、攀比国内,而是以其体制机制保证持续长期产出有高度和深度的原创性研究、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最终全面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立足实际 机制体制改革
方兴未艾饶毅认为,学院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让教师注重研究和教育,职员注重服务师生,学生注重学习、独立思考和科研实践。“这些目标不可能很快达到,但在学校两任领导班子的坚定支持下,在多个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下,生命学院的体制机制改革已经启动。”
  五年中,学院建立了教授预聘制(tenuretracksystem),改进科研人员的评审方法;改变管理模式,强化行政的服务理念;改革资源分配模式,避免平均主义。“我希望资源用于建设几十年后仍被肯定的事业。比如教授预聘制,完全放弃以前国外博士后回国立即成为中国正教授而无晋升压力、难以再严格要求的现状。要求教授起步后至少十年内习惯以治学为第一要务,养成热心学术、追求卓越的习惯。再比如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成立。中心成立后,部分成员从北大原有老师中遴选产生。遴选程序的第一轮为校内评审,第二轮请海外十余位科学家通过书面材料和口头答辩进行国际评审。为避免个人偏袒自己学院的老师,我本人完全不参与生科院老师的评审。2011年4月,经过评审产生了第一批中心研究员共18位,其中:生科院5位、化学4位、医学部3位、分子医学所3位、物理2位、心理1位。生科院当时约50位教授中仅5位入选,但我们严格遵守评审结果,没有因为生科院入选人数少而调整。”虽然这引起了一些对饶毅个人的不满,但他认为,“用国家经费给个人带来掌声、还是按国际评审结果择优支持?这是两种不同观念的选择。院系负责人应该以学术和教育为己任,工作中不能因为个人关系而有偏向。我自己的原则,是对所有老师不予干涉,但接受任何老师的约谈,特别注意他们是否有好的主意能够支持、采纳。”
溯本固原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作为教育机构,生命科学学院的首要目标仍然是培养创造性人才。饶毅希望在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避免教学水平的滑坡。为此他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对博士后的支持,改善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改革研究生录取、资格考试和毕业机制,推行本科生个体化教育,加强本科生的科学实践等。“本科教学改革远未完成,还要做很多工作,”饶毅说,“课程质量需要提高,小班讨论需要增加。强化挑战班和个体化教育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安排和调整自己的课程,不过还需要加强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在学生自我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帮助。”
不拘一格 积极改善经费资源结构
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经费资源的支持。“尽管2007年生命科学学院获国家科研经费基本是十年前的十倍,但与中科院系统的研究单位相比仍有压力。北大清华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科研条件,这样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面对经费资源方面的挑战,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力图拓展资源,尽力从海外和国家获得经费支持:获得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和McGovern夫妇捐资,加入国家发改委的蛋白质研究设施,设立两校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同时,学院也优化了资源配置。“以前有不少‘公用’仪器附属于不同实验室,所附属的实验室认为服务太多,其他老师认为服务不够,而出现矛盾。因此,我们接受老师提议,经院务会讨论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公用仪器中心’,所有仪器面向生命科学学院全体老师开放。”学院还新修了植物实验空间、新建了动物实验空间及其附属设施,改善了实验条件。
任重道远 造就学术发展的软环境
饶毅认为,“学术风气、文化环境,对学院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影响,也许将最终决定学院的文化深度和学术高度。中国的学术机构,一则现代学术传统并不长,二则几十年的多种曲折,导致学术风气和文化环境都还有很大欠缺,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造就学术发展的软环境。”在院长任期内,他一方面定期邀请国际上较活跃的科学家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加强与校外相关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加强学院内部事务的沟通交流,加强与校内其他院系的合作及与校友的联系。生科院图书馆的建立、教职工之家的改进也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了学习和休息的良好环境。饶毅希望建设一个重科学实质、轻表面形式,追求卓越、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
  时光匆匆,五年任期即将结束,饶毅说,“这五年主要是构建生科院的框架,有些方面做得好,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我非常感谢国家和北大给予学院和我的多种支持,特别是北大一直坚持所有的承诺。感谢为了坚持正确发展理念而支持我工作的人们。我提议应该再用院长职位招聘一位科学家,这样可以多一些人聚集在北大。五年的实践需要一些时间考察,并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使改革更切合实际,更富于成效,在北大建设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