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行者天下·刘梁

单车带我去拉萨(二)

2013-03-25     浏览(108)     (0)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新都桥的摄影经历和旅行的感受。作者在此期间遇到了各种景色变化,欣赏了新都桥的美景,体验了攀爬山峰的艰辛,以及遇到了一群年轻的摄影爱好者们一起交流的故事。他们商量后决定先走两天的路再搭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摄影家的天堂从折多山垭口,一路狂飙而下,全新柏油路加上令人陶醉的美景,还有远处“康定情歌”四个大字,心里特别舒畅。高原的天,真多变,没一小会儿,又下起了大雨。我们穿好雨衣,急速前进,尽快到达今天的终点———新都桥。
  新都桥海拔约3300米,是川藏线南线和北线的分叉路口,北通甘孜,南接理塘,在这里还可以远眺蜀山之王———贡嘎山。下午五点左右,我们达到新都桥,找到了前一天晚上预定好的旅馆。这里离新都桥镇还有四公里,据说镇上风景不好,我们也就没有继续往前。
  旅店是一座二层藏居,房屋采用石料建造,正面朝阳,采光极好。推开朱漆大门,正前方是一道很陡的木制楼梯,左右两边是房间,内部装饰将汉族与藏族风格融合在了一起。我们七个人住在二楼的一个大房间。
  晚饭后,快要天黑,我们不敢外出闲逛,一方面怕被藏獒或野狗咬了,另一方面初到藏区心里面也还是有点害怕。店主是一位藏族大妈,听不懂普通话,但是能听懂一些四川话。大妈人很好,又是给我们送热水又是晾衣服。
  第二天,我们便在这“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休整。一觉醒来,太阳早已高挂,光芒照耀着溪水、野花和山间的牛羊。我们一致决定,外出爬山。新都桥镇位于两座山之间的谷地,沿河狭长分布。听说山上有个观景台,可以远眺贡嘎山。在店主大妈的指引下,我们沿着一条小路山上了。在北京,爬香山、凤凰岭的时候,有石梯,只是觉得累。可在这里完全不同,手抓着长得茂盛的野草,脚踏着刚被雨水冲洗过的土地,腰部紧贴着山体,一步一步地挪动。其中部分路段,就是在一块遍布青苔的大石头上面凿出了几个脚印。一番周折之后,我们上了满地野花的山头。山头上,观景台被栅栏围了起来,栅栏上的经幡随风舞动。向远眺望,头顶的蓝天逐渐变为层层的云彩,消失在模糊的山脊线上,雾气缭绕山腰,一个个黑点在山间缓慢移动,河流静静地流淌在山脚,水面上反射出斑斓的色彩,整个新都桥像个初生的婴儿躺在山谷间,自在地吮吸来自天堂的甘露。我们找了块石头,坐下来,细细地品味眼前的一切。
  还记得那是从高二开始,我们每天早上起来跑五圈操场,做十个引体向上和二十个俯卧撑,练就了这一副好身体。大二的暑假,伍雨,队友中的一个,开始去富士康工厂打工,去酒吧做服务员,只为挣钱买辆自行车,骑车出去吃点苦。后来辛苦挣来的自行车被盗了。小偷撬了厚重的自行车锁,却没有撬动伍雨去拉萨的决心。他借了钱,重新买了辆车,踏上了此次征途。
  曾经听老师讲过朝圣的人,他们会用一辈子的积蓄做准备,踏上前往拉萨的路途,并用自己的身体丈量每一寸土地。虽然艰辛,但是每个瞬间都点缀着幸福和快乐,而最后的终点既是目标又是归宿。或许是由于自己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用脚踩、用车轮碾过来的,眼前之景显得愈发神圣。思绪晃过,一个多小时也随之而去。我们还未等来蜀山之王的尊容。不得已,咕咕的肚子叫声反复地催促我们下了山。
  吃饭的时候,我竟然见到了义工———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扎着马尾辫。交流中得知,她是几个月前来新都桥的,来了就舍不得离开,便找了这家店,帮店主做点杂活,店主则提供她住宿和饮食。听了之后,我还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后来想想,她能放弃一切,随心而行,释放一次青春的疯狂,实在令人钦佩。
  下午,我们沿着马路走了走,看到一对新人正在拍婚纱照,帅气的新郎搂着漂亮的新娘,露出美满的笑意。马路两边有很多摄影店,也应了这“摄影家的天堂”的美誉。
  我们去新都桥镇上买了明信片,寄给朋友家人;还买了第二天早上和中午的干粮———大饼和榨菜。晚上,我们开会商量后面的行程。接下来的两天将是整个川藏线上最累的,全程修路,百分之五十以上路段在海拔4000米以上,而且正值雨季,再加上要翻四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每年骑川藏线的人里面将近百分之九十多是搭面包车过去的,我们是拆分为四天行程还是按照原定计划两天完成,大家意见不一。几番讨论之后决定:第一天按照原定计划从新都桥到达相克宗村,既然这次出来是吃苦的,就不能怕吃苦;第二天再看个人,还有体力的就直接杀到理塘,没有体力的就搭车到理塘。
  第二天还未天亮,我们去帐篷里推车的时候,才发现店主大妈一直睡在帐篷里面,只为看护我们的自行车。大妈帮我们把车挪出来,还热情地帮我们往水壶里加开水。临行时,大妈挥手道别,而我们也向着川藏线上的终极挑战出发了。(待续)(作者为2009级哲学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