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索斌,男,1964年12月生,198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当今世界上占据第三把交椅的蜡烛制造商青岛金王集团的董事长以及创始人,现任青岛金王集团总裁。他创造了从日产值几十元的蜡烛小作坊到如今年销售额数十亿元蜡烛业巨人的传奇。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带着蜡烛票去供销社买蜡烛”
陈索斌是北大经济学院的1981级本科生,也是沐浴着改革春风成长的80年代的新一辈。
1981年的北京,正是蓬勃发展的岁月。灾难般的十年动乱终于画上了句号,整个国家都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喜悦中,处处都是欢声笑语。初到北大的陈索斌就被这个学校的氛围所感染。
北大被寄予了民族和国家的厚望,这里的学子是一批能够近距离感受到时代脉搏的人。一旦佩上北大的校徽,一种庄严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北大真正让陈索斌感受到祖国尚未崛起的是一件小事。“一次在一门课程上,我被要求做一个行业分析。我选择的题目是石化行业。”中国的石油含石蜡非常多,使得整体品质不够好。而那些石蜡成为炼油厂加工后的副产品,少数用来制造蜡烛和其他工业品,而多数会消耗掉或者出口,这引起了陈索斌的关注。“我又查询了一些图书馆里的资料,发现中国的蜡烛质量比较优质的一般都是进口,国产的照明蜡烛火焰不强,而所含杂质多,飞灰比较大,不利于日常使用。”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带给陈索斌很大的触动,“当时我从这一点儿小事情中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隐忧,尤其是在传统的纺织和食品工业之外,有大片的轻工业没有太大起色。”陈索斌学长这样的忧患意识在北大的环境中自然地凸显出来,因为在北大,很多人都会谈论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前途和未来。他从事现在的事业,与在北大受到的熏陶渐染有着很大的关系。
“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此时不回国何时回?”
完成了四年的学习,陈索斌被深深地打上了北大人的烙印。几年的学习生活使他的眼界更开阔了,他决定出国学习,将来带着更好的知识和技术回国。
就这样,陈索斌成为改革开放后早期的一批赴美留学生的一员,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经济学院欣然向陈索斌伸出了橄榄枝。陈索斌开始了在大洋彼岸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生活。
数年的学习时光飞快。陈索斌的留学生涯很快结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一位经济学的教授将陈索斌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非常欣赏陈索斌严谨的学术作风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希望招收他做自己的博士研究生。“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不敢相信,因为我上学时一直在与那位教授唱反调,对他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多次公开的批判。招收我当学生,我觉得他是在跟我开玩笑。”证实了这个很多人看来是“天上掉馅饼”的好消息后,陈索斌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震惊的决定。他决定放弃这个机会,回国做事。“因为我离开家乡已经太久了,中国的变化如此之快,如果90年代后我再回国,恐怕就已经赶不上发展的形势了。而且我那时快三十了,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此时不回国何时回?于公于私都无法说服我自己。”就这样,陈索斌回到了久违的祖国。刚下飞机,呼吸着北京的空气,踩上这片土地,陈索斌全身舒畅,脑子里想的是要干一番大事业。
“我得创立自己的事业,让中国的蜡烛在全世界亮起来”
回到国内,陈索斌良好的教育背景与出众的能力很快为他赢得了令人艳羡的发展机遇———他进入了国务院部委,拥有了令人十分艳羡的金饭碗。但是他并不满足:“在机关单位工作固然稳定,对我来说也并不困难,但我总是觉得这样的生活少了一点儿什么。”有一次放假时,他特地跑到小时候一直向往的青岛,在市政府对面的五四广场他背靠着五月的风,“想象着当年这个民族承受的苦难和英雄儿女们的顽强反抗,就觉得我现在的日子过得有一点儿程序化,而且对这个国家贡献有限。听着海洋的波涛,我就想起了小时候听着浪花打在礁石上的声音,手握着沉甸甸的蜡烛回家的感觉。”回想起当年的经历,他兴冲冲地到广场西头的国营商店买了一根蜡烛,回到住处点燃。他惊讶地发现经过这么多年,国产蜡烛的质量居然还是像他当年做有关石油营销课题时那般的粗糙,一种责任感情不自禁涌上心头:“我想我得创立自己的事业,让中国的蜡烛在全世界亮起来。”
说干就干,1993年,他辞去了给他带来稳定收入的工作,离开了北京,和几个伙伴凑了两万元钱在青岛的市郊李沧区开了一家加工蜡烛的小作坊。在当年陈索斌萌生创业念头的国营商店原址上,一座名为福泰广场的建筑拔地而起,在25楼金王集团的总部走廊上,还挂着一张当年创业初期的照片:一口简陋的铁锅,几位汗流浃背的工人在熬着蜡。其中一位就是陈索斌。“创业初期不管是资金还是市场都不到位,我们就摸着石头过河。正好那个时候十三届全会承认了私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们就同当地的国营蜡烛厂家进行竞争。我们虽然入行时间不长,但是技术细腻,而且服务到位,很快就吸引了几家优质客户。如今他们都是我们的下行供应商。”
像很多那时下海的高学历企业主一样,陈索斌拥有无可挑剔的教育优势。在北大和加州洛杉矶分校的学习成果被他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在如今电力几乎百分之百普及的时候,很多家庭早就不用蜡烛照明了。照明这一蜡烛的基本功能大体上已经废弃了。但是参照国外市场,陈索斌却发现蜡烛有着每年三十亿美元的产值。这些蜡烛具有高附加值,成为一种艺术品。同时,他又看到了与蜡烛配套的产业链的潜在价值:“中国是玻璃制品大国,占世界玻璃生产与消费的很大比例。蜡烛离不开烛台。而玻璃质烛台的晶莹剔透和色彩斑斓能够很好地符合我制造蜡烛的要求。因此制造玻璃制品是蜡烛产业的有效补充。”在陈索斌的带领下,金王仅用9年的时间就在蜡烛、玻璃制品行业中走在全国前列,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昔日的北大经济学生如今成为制造业巨子,而他也不忘北大的精神———“让中华震惊世界”。由陈索斌带领金王科技人员自主研发的“新型聚全物烛光材料”被科技部等五部委列入“中国高新产品出口目录”,挣足了洋人的钱。据统计,每出口三件蜡烛及其副产品的利润,就能抵得上一台电冰箱。正因如此,金王集团与中国同步崛起。
小小蜡烛创造中国人的自主品牌2003年,陈索斌获评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称号,并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9年,温家宝总理视察青岛时,特意来到了金王集团的产品展示厅。陈索斌将一个新研制开发的蜡烛递给总理,兴奋地说:“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送给您这个蜡烛。您消费一下、体验一下,带头拉动一下内需。”在场的人会心一笑,总理微笑地接受了这个礼物。这是一个金王集团的最新产品,包含了海洋、帆船等青岛独有的元素,它不仅出口到了欧美地区,还在广大内陆国家收获了大量的订单。这个印着“KingK-ing”商标的小物件代表着“中国创造”的大意义。创业伊始,陈索斌的产品由于贴着这样的商标,带来了8000美元的罚款。但是这个挫折并没有打消陈索斌对于自主品牌的执著,反倒是让他更明白一个品牌价值大于几百万个产品的道理。“中国的制鞋业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可是虽然我们生产了全世界60%到70%的鞋子,却很少有我们自己的品牌。在蜡烛这个日用品行业,我们可不能这么干。”
由于有留学的经验,陈索斌很好地把握住了美国市场的脉搏。他的产品第一次登陆美国就引起了轰动。他在洛杉矶最大的沃尔玛超市旁边开了一个小店面,而打出的广告是“晚到货一天,赔偿五美元”。结果,这个小店面排起了长龙,美国人都好奇地伸长了脑袋想看一看中国来的富有特色的蜡烛,并欣然掏腰包购买。就这样,沃尔玛开始了与金王的合作。合作的这几年,虽然金王荣膺沃尔玛“全球最佳供货商”,但陈索斌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看到了很多中国企业卑躬屈膝地请求成为沃尔玛的客户,也明白作为供货商过度依赖一个渠道的风险。在世界著名连锁品牌之间,他不断斡旋,瑞典宜家、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一个个大名鼎鼎的名字成为金王的稳定客户。2010年金王集团又收购了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的两块面积达60平方英里的油田,开中国企业之先河。
“中国制造”本不应该是饱受诟病的代名词,而更应该成为这个国家的骄傲。在陈索斌的心中一直存有这样一个念头。“做好自己的品牌,把好质量关,花大力气进行产品研发,积极开拓市场”,陈索斌一直践行着这四点推进中国制造的建议。坐拥上游原料产地和下游多渠道的供货商,在陈索斌的带领下,“金王”这个冉冉升起的自主品牌,正闪耀着熠熠的华彩。小小的蜡烛摇曳的光辉,似乎在辉映着中国制造业的明天。
(节选自北大出版社出版的《故乡的云》采写/张东宁、张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