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燕 园 情 愫 ·计莲芳
老年学员的青春课堂
退休教授合唱团15年走过来,目前正在通过新的年轻教练进行声乐训练,效果明显。未来希望成为“国宝级”合唱团体。
退休后,跟随教授合唱团一路走来,不觉已15个年头了。很凑巧,每年统计团员年龄时,我恰好总是平均年龄,比如说,十年前团员的均龄为65岁时,我也正好是65岁,今年均龄75岁了,这不,还是我的岁数。
是啊!团员们真是都偏老了。
以前每次上台演出,虽脸上皱纹纵横交错,头上也白发苍苍,但每次还总要精心理发,化上点面妆,以便看起来精神些。因为每次演出拉开帷幕的一瞬间,都会有台下年轻学子们“惊艳”的掌声不是!不过我们有自知之明,在以众多学生节目为主的演出时,突然出现了一舞台老人,太与众不同了,从惊讶到尊敬,那是北大学子们的良好素质所致。现在,我们自觉一年比一年更加老容显增,不演出了也罢!就自己把声音唱得美妙些也值了。对唱歌已爱了一辈子,是我们精神的享受,不能不唱啊!
曾与歌友私下商议,我们这一帮子爱唱歌的,到底能唱到何年何月,何时会是个头呢?对方说是啊,唱一年算一年吧!到不能唱时再说!于是,我们年复一年坚持唱歌,一起练歌。在众多热心人的帮扶下,还度过了几次“断饷”“濒临崩溃”之类的危机。一周周、一年年地唱下来,大家把合唱团当成一个大家庭,人与人熟了,嗓音之间配合得更和谐了。15个年头过去了,我们团能走到现在,是每一任团长和教练们付出了心血和大家努力、帮扶的结果。每周的唱歌日成了我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我们最盼望的日子。
总体来看,我们的嗓子比不练唱歌的人的确是好许多,唱歌让我们心情好,也让我们身体好了,我们还在向前走。于是又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我们会创造出到九十、一百岁还能唱出动听歌声的奇迹么?
很幸运,这两年来,我们选了一位刚退休不久的“年轻”团长,以她为首的领导班子,探寻出一条新路子:将以前习惯于聘用专业老指挥、退休声乐教师作教练的思路、方法,改为聘请有艺术特长的年轻人作教练,把最先进的声乐训练方法带到我们老年合唱训练中。真的,过去不曾有过的奇迹出现了!
过去的老教练们都是有经验的老指挥,确实指挥得很棒,但在练声上,只能说你们哪儿唱得不对,让我们一遍遍重复地练,却基本上不能亲自示范。有时候,每周都重复只练一首歌,一直要练一学期,才能勉强达到演出要求,而声音质量还总不如人意。现在这位年龄几乎是我们孙子辈的年经指挥,很专业,有朝气,有钻研精神,对我们这些非专业的“老顽童”从最基本的节奏、发声、咬字、情感……教起,用他自己探索研究出的全新科学方法,认真、严格地要求,一点一点训练、纠正,亲力亲为,用他那美妙动听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对每个声部都反复作示范。现在,我们明白,为了和声的需要,怎样发“假声”了;通过“面罩训练”,我们学会唱歌时怎样打开面罩,利用头腔发声;唱高音时,很容易就唱出来不说,还真好听了。似乎在打开头腔发声的同时,腹腔的气也可以用上一些,声音变得圆润浑厚些了,不像过去那样要“喊”,既不好听还会唱坏嗓子。这真是我们练声以来,在音质上的一个“飞跃”!原来,七老八十的人,经科学练声也可以唱出悦耳的声音呀!
现在的练声课堂,也是一种科研实践,是在研发有关改善老年人嗓音的课题,身为有着几十年教龄的退休教授们的我们,正在经受角色的转换,我们当然太愿意充当这场声乐训练试验的对象了,年轻的教练还使课堂充满青春气息。在这个“永远的校园里”,在校工会的支持下,我们继续感受着今日之北大的学术氛围和前进的步伐,也为参与创造奇迹而快乐地实践着。
真不易啊!教这些奶奶、爷爷学员们可费劲了,耳不聪,目不明的,有时还会走神,讲一遍后还听不明白的状况时有发生。让教练那么操心费嗓子,我们好内疚、好心疼!还有那位年轻的钢琴伴奏,是一位了不起的北大学子,技艺超群,是个曾在全国钢琴比赛中夺冠的才俊,为我们伴奏真是屈才了。他们能来教我们,是我们的福气,要努力、要珍惜。这种教学关系在北大校园里,极其稀有,是一种良性的反哺,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值得鼓励。
以目前情况推算,再过5年,不算遥远,那时我团的平均年龄将会达到80岁,希望那时的合唱水平会更上一层楼,那么,咱这个北大教授合唱团可能会是个“国宝级”的合唱团体了呢!
朋友们!努力加油啊!(作者为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