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让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作者:□管理学院唐玉琴    
2008-06-07     浏览(528)     (0)

□管理学院唐玉琴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难以平静,寝食难安。可以说,抗震救灾的过程,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充分展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国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坚定理想信念。抗震救灾,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们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这一信念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在这次震灾中,党和政府对抗震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对灾区人民群众关怀备至。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赶到灾区现场指挥工作,察看民情,表示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工作部署。“行莫高于惠民,意莫厚于爱民”,党和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二是党的执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灾区各级政府,国家机制在灾难面前高速运转,指挥能力、决策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得到全面展示,不少海外媒体称赞“中国令世界感动”。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强调道德教化。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极为璀璨的文化,它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锻炼中华儿女的民族魂、强家富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次震灾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可歌可泣。当灾难来临时,有舍已救人、保护幼小生命的人民教师。在抗震救灾中,有越高山险路,冒着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的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战斗在灾区第一线的铁军战士;有舍小家而顾大家,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有日夜兼程,奋斗在第一线的各类专家和技术人员;有捐献钱物,向抗灾前线义务运输物资、做安抚工作的亿万普通民众;甚至还有衣不蔽体,几次倾囊而出的乞丐。在他们的身上,都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与生命抗争、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高尚品质。
  增强公民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负面影响,部分国民诚信意识缺失、道德滑坡,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在这次救灾中,公民意识受到洗涤。灾区人民自主、自立、自强,与灾难作斗争,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全国人民克服以往出现困难主要由政府负责和解决的心理,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把抗震救灾作为自己的义务,公民意识普遍增强。
  珍爱生命和学会感恩。白发苍苍的老人,嗷嗷待哺的婴儿,正值花季的学生,昨日还欢声笑语、充满希望和梦想,转眼间已阴阳相隔。大难之后,人们倍感生命的珍贵。进行珍爱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珍惜自身的生命,而且要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培养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全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的支援,灾区人民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我们应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国爱校、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关心他人和无私奉献的良好品质。
  震灾过后,我们还感受到震灾安全教育的缺失,人们安全意识的薄弱,还意识到国民对慈善事业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