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学院张华筠
泪水终会渐渐风干,随着抗震救灾从“救人”转入“重建”,灾民灾情总有一天会退出媒体的头版头条,但伤痛却不会因此而消失,并且也不是所有的伤痛都会以地震受难这样惨烈的形式发生。要把我们今天所目睹的净化心灵的人性光辉,或者说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一种常态的、持久的理性力量,我们不能忽略中华民族不朽的另一精神动力:自省与变革。
一、政府危机公关水平的提高与完善体现了党和政府坚定的改革决心
汶川地震,让我们看到政府在处理危机时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震发生,到对外信息发布,到胡锦涛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到温家宝总理即刻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到启动应急预案、抢险救灾,到谣言的扑灭,所有这些工作都在两小时以内。随后,我们从不断滚动的最新讯息看到,国家地震局及时启动1级地震预案救援,解放军、武警、空军等人民军队也启动紧急预案,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战斗中,灾情地区干部更是直接投入第一线,与群众并肩战斗,摸清灾情,组织救援。各大主要传媒也是积极向国内外发布准确灾情信息,公布地震自救常识,注重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树立政府以人为本的良好国际形象。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就能做出应对措施,说明我们国家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已较为完善。这种完善恰恰是在以往的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的缺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8年的洪水灾害、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等等,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信息发布、政府的公信力、舆论的引导、应急系统的联动等等不同角度给予政府危机处理的制度健全以启示,对政府危机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化,政府危机处理的反应速度更加及时、迅速。汶川地震的应对使世界人民都体会到我们党和政府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风格以及坚定的改革决心。
二、公民责任意识从迸发到成熟需要自省的催化
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救人是头等大事,其他事情都可以忽略。在生命的拯救过程中,一面是灾难肆虐的残忍与无情,一面却是人性在灾难面前的美好与温暖。也正是在这危急时刻,把我们这个社会的公民精神激发出来。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通民众和民间组织对救灾的积极参与,彰显出公民的责任意识,尤其是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志愿者队伍:绵阳无线电爱好者组织、开出租车救援的司机师傅们、战斗在废墟上的农民工兄弟、手腕或胳膊上系着丝带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有唐山农民自发组成的救援队,甚至许多平日里富裕悠闲的中产阶层,也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模式,作为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抗震救灾,曾被贴上叛逆、自我和冷漠标签的80后、90后,在灾难袭来的时候也以当仁不让的关切姿态成为抗震中的重要一分子。
但是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理性化。行政体制的弊病、政府官员的腐败,现实的某些丑恶、社会的各种难题,不会因为一场地震而彻底改变。我们必须在人性光辉的映照下正视眼前的不美好,比如诈骗人们爱心捐款的犯罪行径,奸商高价倒卖帐篷,再比如四川某所中学的一位教师在地震发生后率先跑出教室,事后还声称“在生死瞬间,哪怕是我母亲我也不会管”。这些都不能单纯靠情感去改变,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公民能理性地反思个体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承担个人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公民社会才能更长久、稳固。在当下,每个公民在尽自己所能向灾区捐钱捐物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灾区重建不断提供坚实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三、对慈善活动的正确认识需要制度改革做保证
汶川地震的反应表明,中国人绝不缺乏爱心,问题只是如何使爱心的火炬长明。民众一方面在慷慨解囊,一方面在关注评论他人捐多捐少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关心着捐赠的渠道效率以及使用效率如何。一直以来,普通民众所参与的慈善活动多是单向性的,即捐助者将捐助款物移交给相关部门就结束了,至于捐助款物用在了哪里,如何用的,一概不知。这也导致许多人对慈善事业产生了错误认识,并进而产生疑问甚至抵触。实际上,慈善组织与受益方应该是双向的“合作伙伴”关系,只有政府依法严格监督慈善组织,要求它们公开财务、评估活动绩效,增加慈善活动的透明度,民众才会更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一次地震可以激发一场“爱心大爆发”,但爱心的“细水长流”与“可持续发展”却离不开政府的制度改革。政府不但有责任帮助民众,更有责任建立一个引导民众自己帮助自己的完善机制。有了鼓励慈善的制度,才会有热爱慈善的文化;有了慈善文化,我们才会意识到对同胞的责任,不仅仅与一场地震有关。
一柄传世龙泉宝剑的铸造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是将烧至一定熔点的毛铁反复煅打,去除杂质,增加宝剑的硬度,但这时的剑身只有硬度缺少韧度,易断;二是将煅打成的剑身放入冰凉的山泉水中冷却,称为淬火,淬火使得毛铁的内部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大大增强了剑身的柔韧度。只有经过淬火的剑身才能被磨砺成一柄光芒四射、锐利无比的传世宝剑。中华民族的前进历程也恰似煅铸一柄宝剑的艰辛过程,经过汶川大地震,每一个龙的子孙都经历了灵魂的淬火,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