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抗震救灾精神感动世界

作者:□统战部马泽生    
2008-06-07     浏览(522)     (0)

□统战部马泽生
  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对走访慰问汶川地震灾区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中国感谢世界。而潘基文秘书长则说:中国感动世界。两句话语,一字之差。是什么让国际社会为中国而感动呢?
  是抗震救灾中震撼人心的事件感动了世界。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降临在四川。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我们与灾区的人民共同分担悲痛,更为抗震救灾中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一个个令我们落泪的瞬间而感到巨大的震撼。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指挥救灾抢险,手臂受伤后,却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消防战士荆利杰跪在废墟旁向战友呼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女民警蒋晓娟在安置点执勤,不能照顾不满周岁的儿子,却定时哺乳灾民的婴儿;还有在余震中坚持3个多小时为病人做完手术的李波医生,有在废墟中与死神抗争达196个小时的矿工、老人……每一件、每一例都令世人赞叹、感动!
  是抗震救灾中勇往直前的中国人感动了世界。灾情发生后,中央政治局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胡锦涛总书记飞抵四川,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抗震救灾一线的部队官兵和医护人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从铁路、公路到民航,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举国上下,天地同力,中国人民以惊人的效率,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去应击这场灾难。中国人面对灾难没有低头,而是挺直了刚强的脊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中国人在地震灾害面前表现出的这种大无畏的气概,以及全球华人、华侨倾心相助、同心抗灾的举动令世界震撼!
  最让世界感动的是抗震救灾中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写到:感动世界的是赈灾过程中不同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充满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看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勇往直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看到了共产党员、公务员、医生、人民教师、志愿者等救援人员舍我其谁,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看到了举国动员、人人参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看到了全球华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展现的这种精神让世界为之动容。
  抗震救灾精神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巨大成就的积淀,是新世纪伟大时代精神的凝炼、升华和迸发。有了这种精神,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伟大的中国人民,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将无往而不胜。
  我们学习和发扬抗震救灾的精神,就要像抗震救灾中的解放军、消防战士、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那样,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不畏艰难、抢挑重担、攻克难关、奋力登攀,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献计、出力,成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劳动者。
  我们学习和发扬抗震救灾的精神,就要像抗震救灾中的医务、新闻工作者那样,恪守职业道德、践行职业诺言,脚踏实地,忠于职守,把全部的智慧和才华倾注到自己的事业中,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生命乐章。
  我们学习和发扬抗震救灾的精神,就要像灾区人民那样,不屈不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在个人事业、工作、学习、生活遇到逆境和挫折时,不畏难、不气馁、不低头、挺得住,牢牢树立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和信念。
  我们学习和发扬抗震救灾的精神,就要像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共产党员那样,吃苦在先、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作出表率、树立形象。
  我们学习和发扬抗震救灾的精神,就要像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基层领导干部那样,牢记党的宗旨和公仆责任,始终坚持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率先垂范,鞠躬尽瘁,为高质量完成学校“质量水平年”的建设任务和“三大历史任务”,推动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殚精竭虑。
  我们学习和发扬抗震救灾的精神,就要像全国军民、全球华人万众一心、鼎力赈灾那样,团结互助,凝心聚力、同舟共济,为实现学校“双代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建设和谐聊大努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