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大学 - 《安徽大学报》

大学生求职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大学2012届毕业生就业为例

作者:一二九    
2009-01-27     浏览(26)     (0)

    摘  要:基于对我校2012届成功就业的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系统分析大学生求职行为群体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高校应从个性化生涯辅导、兼顾学科特点组织校园招聘、重视求职心理调试等方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行为,个性化、生涯辅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高校一方面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求职能力,有效地增强求职行为。求职是个人开始职业生涯的关键部分,有效的求职行为可以缩短求职期,提高成功就业的发生。本文将基于对我校2012届成功就业的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求职行为内在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一、样本选取及基本特征
    为深入了解该校2012届本科毕业生群体求职行为特征,分析有效求职行为与就业结果之间因果关系,2012年6月份对该校已成功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调查问卷采用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选择三项)两种方式来回答问题,调查的问题涉及毕业生求职渠道、专业相关性、求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行为及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随机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为份712份。从性别分布来看男生526人,女生186人;从学科门类来看,文科327人,理科145人,工科240人。从样本数据来看,基本符合该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及性别分布实际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1.求职渠道。毕业生求职渠道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以学校(含院系)提供的就业信息(或招聘会 )成功就业72.8%。自己通过其他途径就业18.4%,而通过家人帮忙实现就业的所占比例较小仅占8.8%。可见,90后大学生更为独立,能够自主利用学校资源实现成功就业。校园招聘形式是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通过校园招聘形式发布就业信息和招聘人才,就业机会更显公平公开,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与家庭因素影响较小。
     2.签约时间。从调查数据来看,毕业生签约时间与所学学科种类有着密切关系。工科生签约比例最大的时间范围是2011年9-12月,理科生签约时间集中在2012年1-3月,而文科生签约时间则集中在2012年4-6月。从签约时间来看,理工科毕业生签约较早,工作确定时间偏前,文科生大部分签约时间集中在后期。这一数据也侧面显示了社会对理工科毕业生需求量较大。
     3.专业相关性。从接受调查的712名已就业毕业生情况来看,有65.02%毕业生就业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其中文科64.5%,工科73.7%,理科为51.7%。专业选择与以后的就业方向仍然关系密切。从该校学科分布实际状况来看,工科、应用性文科专业可直接匹配就业岗位,相当数量的基础学科毕业生凭借综合素质也有着很好的就业前景,说明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打破专业界限,不拘一格招聘人才,对专业素质要求不高的岗位来说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4.求职挫折。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求职失败次数在3次及以上的占据差不多一半的比例,15.3%没有失败经历,49.57%有过3次及以上求职失败经历。从学科分类来看,文理工学生求职失败次数相差不大,其中,失败次数在三次及以上的都占据大部分。可见,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求职没有失败经历的毕业生不足五分之一。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过中,39.9%缺乏自信,50.8%出现焦虑,38.6%害怕被拒绝。对于初次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肯定会出现各种心理状况,在调查样本中,学生的焦虑心理占据很大比例,其后依次是缺乏自信、害怕被拒绝和不敢投简历。
    5.签约态度。对于目前签约单位的选择理由和态度,34.7%选择先干着再说,33.4%准备长期发展,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跳板达到31.9%。对目前签约工作的态度,男女生表现出的态度有很明显的不同。男生一般都是先干着再说或者是将目前签约的工作作为未来发展的跳板;而女生则不同,女生更多的是选择准备长期发展,可见,在就业方面,男生有更大的目标,女生则更侧重于找到一份安定、收入稳定的工作。
    6.薪资状况。据光明日报《“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调研报告之二:就业状况又如何?》,“201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成功率为72%;平均起薪为每月2153元,名牌大学(211、985院校)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427元”。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该校毕业生就业月薪水平略有上升,但分布不平衡,学科专业及性别差距明显。男生的月薪水平集中在3000-4000,女生月薪水平集中在2000-3000,而且4000以上月薪的,仍然有很多男生,女生则寥寥无几,可见,在工资水平上,男女生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文科毕业生的月工资水平集中在2000-3000元,理工科毕业生月工资水平则集中在3000-4000元,而且月薪4000元以上的,文科毕业生只占据很小的比例,理工科毕业生仍然有很多,其中,工科毕业生月薪4000元以上的所占比例最大。
    7.求职成本。关于求职所花费成本,50.28%毕业生求职花费在1000元以下,14.6%花费在1000-2000元,仅有少量的毕业生花费在2000元以上。从毕业生生源地分析,毕业生求职花费城乡学生有所不同,农村毕业生求职花费集中在2000元以下,而城镇毕业生求职花费则集中在2000元以上,可见,求职花费与家庭经济背景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数据与前些年相关调查数据同比有所下降,说明毕业生求职日趋理性,更多地依赖网络资源节约了求职成本,提高了求职效率。
     三、对策及建议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69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如何引导毕业生理性面对就业挑战,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提供个性化生涯辅导服务,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面对90后大学生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性特点,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在做好就业日常事务的基础上,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引入生涯发展理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个性化就业指导必须在生涯发展理论的理念下进行,把个性化指导融入到整个大学生活中,融入到个体整个生涯中,融入到个体未来的自我发展中就,融入到个体未来自我发展与职业发展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和社会需求,聘请具备专业水平和素养的人员从事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和求职辅导工作,重视大学生个性心理和职业适应性测定,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兴趣爱好、态度需求、能力倾向、气质性格和特长,分析各种职业对个性心理倾向和能力特长提出的要求,帮助学生通过专业化、系统的训练,完成自我探索,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能力,从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积累人力资本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多依托网络资源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采用就业信息网、论坛、qq、微博、飞信等新兴网络媒体资源,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和交流互动,了解毕业生需求,为毕业生求职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
     2.加大校园招聘组织力度,兼顾学科专业特点避免扎堆。校园招聘对毕业生来说,针对性强,可信度、成功率高,求职风险和求职成本相对较低。从调查数据来看,校园就业信息和招聘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高校应洞悉地方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大势,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是高校以人力资源输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校园招聘会组织,为校园招聘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便利条件。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应加大毕业生推介力度,积极与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等合作,发掘校友资源,针对学校学科专业特点,主动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发布就业信息和举办招聘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校园招聘组织中,针对历年各学科毕业生签约情况,引导用人单位以行业、区域性质组团,避免扎堆招聘,兼顾学科特点,提高校园招聘成功率,如9-12月份重点组织针对理工科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3-6月份,重点组织针对文科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
     3.重视求职心理调试,引导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目标。从调查情况来看,49.57%有过3次及以上求职失败经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自信、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应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等形式进行求职前主题交流活动,引导毕业生了解就业程序、求职规律,正确看待求职过程中的挫折,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应针对毕业生求职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员等途径,对毕业生求职进行心理辅导,对重点人员进行重点帮扶。在就业目标选择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长期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理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选择合理的中长期就业目标,胸怀祖国、面向基层、艰苦创业。就业工作人员在指导学生就业选择时,引导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目标,围绕个人职业规划进行就业,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和特点的工作,而不是盲目“扎堆”热门地区或行业,不跟风就业,避免出现就业短暂行为“先干着再说”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宏彬、吴斌珍,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调研报告之二:就业状况又如何[N],光明日报,2012-6-26。
[2] 冯彩玲等,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影响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11(1)。
[3] 王本贤,生涯发展理论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