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大学 - 《安徽大学报》

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一二七    
2009-01-27     浏览(17)     (0)

    内容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生活社区化、学习学分化、发展自主化的特点逐渐凸显,对高校大学生党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组织形式、工作对象、工作效果等三个方面阐述当前做好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认为必须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工作队伍,丰富工作形式,不断加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促进学生党建、班级建设、社区建设的相互融合,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推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提升高校育人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  党建  思考  探索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生活社区化、学习学分化、发展自主化的特点逐渐凸显,对高校大学生党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学生住宿条件不断改善,社区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成为学生党建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后施行了完全学分制,对以往以年级、班级为主要抓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90后作为当前大学生主体,他们的教育主体意识更强,自主发展愿望更为强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对于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1、从组织形式来看。原有高校学生党建依照“学校党委—院系党委(总支)—学生党支部—年级党小组”的模式开展工作,主要依托院系党组织,以年级、班级为单位,以专题培训和主题活动为主要工作形式。完全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专业学习自主权不断扩大,一个班级的同学可能不在一起上课,选修同一门课的同学可能因选择任课教师不同而难以聚集到一个课堂上。学生课堂教学流动性不断增强,导致学生年级、班级意识逐渐弱化,以往以院系、班级为单位的行政管理和思想教育模式因为时间、空间的局限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当前学生住宿条件不断改善,在校学生除课堂学习外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度过。这就使得作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聚集区的学生社区,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社区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稳定性相对班级课堂而言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2、从工作对象来看。90后逐步成为当前学生党建的主要工作对象。他们主体意识更强,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以往高校学生党的教育工作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形式不够多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距离感强,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学生社区是学生聚集区,利用社区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教育活动就在学生身边开展,贴近受教育者。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他们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实现润物无声。
    3、从工作效果来看。社区党建工作是当前学生党建的薄弱环节。高校学生支部书记一般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他们在院系办公,日常事务繁多,不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社区了解学生日常生活表现。学生的专业成绩和课堂表现成为衡量学生党员培养、考察的主要依据,有时难免有失偏颇。大多数院系(总支)学生党支部或以年级或以专业为单位组成。支部成员住宿分散、生活分离,彼此不太熟悉,只有依靠组织生活才将大家聚到一起。院系党委(总支)多通过主题活动将工作延伸至学生社区,活动持续性不强,教育效果多是间歇性的。开展学生社区党建,把党组织建立在社区里、公寓中、楼栋上,可以将党组织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持续渗透到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二、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
     1、完善组织机构。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高校依托院系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既能适应学生社区党建的需要,又能发挥院系专业优势,完善社区党建的组织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学生以院系为单位分社区楼栋住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支部设置的新形势,变以往“学校党委—院系党委(总支)—学生党支部—年级党小组”的条状工作模式为“学校党委—院系党委(总支)—楼栋党支部—楼层党小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院系党委(总支)仍是本院系学生党建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本院系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和管理工作。楼栋党支部由本楼栋同院系学生党员组成,接受院系党委(总支)的领导,负责管理监督楼栋内学生党员,开展本楼栋内学生党员党建工作,支部书记可由院系党委(总支)选派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担任。楼栋内部开辟专用场地作为支部活动室。楼栋党支部设置要符合党组织原则,根据院系学生党员人数灵活设置。学生党员人数较多的院系党委(总支)可以分楼栋建立党支部。居住在同一个楼栋不同院系学生党员可以以院系为单位分别成立党支部。楼层党小组由本楼层各宿舍学生党员组成。把党小组建立在楼层上,可以因地制宜,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是做好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制度明确各级组织的工作职能,院系党委(总支)、楼栋党支部、楼层党小组各司其职,既不“错位”,也不“越位”,实现党建工作对学生的网状覆盖,促进工作体系高效运转。严格组织生活制度。楼栋党支部内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主题党日制度等,用制度对学生党员实行有效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使每个党员通过组织生活,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和党性修养。实行定期汇报制度。楼栋党支部建立支部党员信息库,将学生党员各类信息登记造册,定期向院系党委(总支)反馈本楼栋社区党建情况,汇报学生党员现实表现情况。实施定期考核制度。楼栋党支部在考虑学生课堂学习和专业成绩的同时,将学生党员在社区内的现实表现作为考核学生党员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考核。及时关注普通同学的表现情况,积极向院系党委(总支)推荐培养对象。院系党委(总支)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各楼栋支部监督考核工作。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各楼栋党支部之间、各楼栋党支部与物业管理部门之间定期沟通,及时处理社区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楼栋党支部与学生政治辅导员定期沟通,整合信息,发挥优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3、强化工作队伍。建立健全一支学生社区党建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实际工作“感染一批人、教育一批人、引领一批人”。 选拔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将楼栋党支部书记安排在社区办公,和学生工作、生活在一起,可以及时了解支部工作动态,发现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坚持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相结合,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实行考核制度,制定考核细则,以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支部书记工作的重要标准。注重发挥学生党员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学生党员要主动亮明身份,带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各方面发挥表率作用。要密切联系同学,带头参与服务管理,积极投身到宣传教育、文明创建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服务同学,学知识、长才干,与同学共同发展。
     4、丰富工作形式。学生分专业年级住宿,建立社区党组织,可以发挥社区在党建工作中的优势,又兼顾院系专业特点,这就为开展党建活动提供很大的空间。将社区党建工作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成立学习互助帮扶小组。学生党员利用课余时间在宿舍帮助普通同学补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将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创建工作相结合。划定安全文明责任区域,一个支部负责一个楼栋,一个党小组负责一个楼层,一名普通党员负责若干个宿舍。成立党员服务队,制作宣传教育海报、展板,开展文明宿舍、文明楼栋创建活动。将社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楼栋党支部可以利用社区的便利条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了解学生的动态,帮助同学解决就业、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等实际问题。搭建支部活动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递快的优势,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互动交流,不断增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做好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党建、班级建设、社区建设的相互融合。依托社区成立学生党支部,支部成员院系相同、专业相近,日常生活在一起,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同时,既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又可以和班集体建设和社区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区空间优势开展党史校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安全教育、文明创建教育等。通过教育活动发挥党团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集体凝聚力,创建文明社区。
     2、有利于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学生党建进社区,党建工作就在学生身边开展,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身边体现,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身边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和魅力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3、有利于推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将支部建立在楼栋里,既是党组织进社区,也是学生团体进社区。调动学生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党员成为社区党建工作的主体。学生党员可以参与制定社区行为准则,确立集体活动制度,积极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及时听取同学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同学利益的代言人、问题的协调人,使学生党员在教育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
     4、有利于提升育人教育效果。育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内容,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承担的历史使命。开展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激发学生党员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创建文明社区,有助于建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参考文献:
[1] 卢奕坤 王蕴波 冯英明,创新学生党建工作,实施党建进学生公寓工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建进学生公寓工作的探索[J]《广西轻工业》,2009(11):195~197
[2] 龚子秋,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的新探索———以南京师范大学党员工作站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0):24~27
[3] 陈红,党建进公寓: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视角[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13
[4] 郑志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困境与探索[J]《科教文汇》,2009(1):72
[5]吴高峰,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刍议[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3):102~105
[6] 陈愉炯,高校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5):96~97
[7] 郝达富 戴跃侬,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04(12):54~56
[8] 罗金艳,构建社团、公寓、社区三位一体大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J]《新西部》,2008(6):116
[9] 董世洪 胡礼祥 斯荣喜,构建学生公寓育人新模式 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8(8):86~87
[10] 徐国权  赵亮,探索学生生活园区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J]《思想教育研究》,2004(10):30~32
[11] 罗 宇 刘 蓉,中美高校公寓区学生教育管理比较研究 [J]《管理咨询》,200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