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大学 - 《安徽大学报》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的路径研究

作者:一二五    
2009-01-27     浏览(21)     (0)

    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是学生个体人生的一次转变。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不得不面临着不同于高中生活、学习的新环境,从不适应——适应——融入新环境,是每一位新生必然面临的一个时期。教育引导大学新生主动适应大学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规范的生活习惯,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树立科学的成才目标。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不适应状况
    1、生活上的不适应
如今的大学生多来自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是目前的考试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考试分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除了学习,他们很少甚至根本不用考虑生活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形成的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和弱自我管理意识将导致他们出现进入大学后生活上的不适应状况。
    2、学习上的不适应
经过黑色“六月”的“洗礼”,加上家长和高中任课老师不恰当的引导,诸如“你们现在好好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就不用学习了,可以好好玩了”这样的话语使得刚从高考“高压”下解放出来的大学新生,在初入全新的大学生活,会容易形成一种“刹不住”的自由放纵,同时大学时代的学习氛围和方式很不同于高中时代,家长和任课老师的督促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很容易对大学学习产生困惑。
    3 、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之前,大多同学只是在同一学校、同一地区小范围内进行交往活动,涉及到的交往内容也很单纯,比如互相讨论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大学里来自不同省份、地区的同学组成了一个班级、一个宿舍,地域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一方面能开阔视野,扩大交际圈,但同时这也容易使他们彼此产生摩擦甚至矛盾。很多同学第一次离家、第一次住集体宿舍,离开了父母呵护、告别拥有自己独立空间的时代,遇到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理念便容易产生冲突。如有人性格细腻、有人生来豪爽,有人习惯独处,有人喜欢群居,等等个体差异而导致处理问题时产生误会,如果不能及时沟通容易发生冲突。在笔者担任辅导员期间所管理的几届学生中,每届都有因为学生生活细节上的冲突要求调宿舍的案例。
     面对开放式的大学教育,每个新生都渴望交往顺利,渴望融入集体,但部分新生又不知道该如何去交往,如何去融入。比 如有些新生个人意识很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融入集体生活;有些新生虽然渴望在与老师、同学交流中获得理解,但其自我保护心理太强,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还有些新生由于“孤独”、“空虚”,加上大学和异性的接触机会增多,便试图尝试恋爱,但由于心理不成熟,与异性交往时常常困惑。根据多年新生管理经验总结认为,新生人际交往受挫后,有自我封闭倾向,这种消极行为会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学习甚至心理健康。
    4、自我定位的不准确
   很多大学新生在高中都是班级、学校甚至当地的佼佼者,身上汇聚了很多光环;上了大学以后,在人才济济的新环境中,他们的“中心”地位的衰落,以前优越感的丧失,不再是老师、同学关注的重点对象。面对这一转变,很多新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与足够的心理承受力, 一丁点的挫折和打击就可能使他们较长时间处在焦虑、自责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严重的会心理失衡。此外,一部分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进入理想大学和理想专业的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大门进错了、二门又迈错了”的自我否定情绪,都可能致使很多新生陷入自我设定的“囚笼”中。
    当前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各种思潮涌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传播信息化程度高。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处在网络信息社会的新一代青年的思想、价值观状况呈现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90后”已经成为新生的主体,而他们呈现出的——(1)思想早熟,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2)自信张扬,但抗挫能力较差;(3)个性独立,但团体协作意识较差;(4)时代感强,但价值观较为功利化;(5)求知欲强,但专心钻研意识弱等特点,已使得现有的适应性教育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因为,目前仍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辅导工作模式对大学生个性和自我发展的关注不够,特别是在有针对性、有效解决大学生个案和特殊问题方面并不理想;在强调“以人为本”、保持个性化差异的今天,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和方法恰是一种补充。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路径
社会工作尊重人的尊严、价值、需求和个性追求,注重对人的接纳、关怀与救助,强调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强调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强调对人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其独具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专业理念根植于对人的尊重,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坚持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并由此引申出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理念:助人自助、尊重和平等及服务的理念。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主要工作方法。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纽约、波士顿等地区,它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及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用以满足学生有关认知、学习需求及适应成长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自助自主准备面对现在及未来的生活。
    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引入,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学生工作模式中学生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单向性、垂直关系,而且充分调节配置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他们在自我认识、能力建设、情绪管理、团队合作、人际关系构建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得到发展,从而使他们发展自我解决问题,走出心理困境的能力,即最终实现助人自助。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的路径
 

     1、个案工作取向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领域中一种主要的服务方法,在服务过程中,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秉承着专业的理念和价值,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各种正确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恢复正常功能和促进全面发展及潜能发挥的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
对于大学新生的许多适应性问题,如果提前给他们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使他们有所准备,完全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的发生,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烦恼和危机,建立自信,提高学生对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的能力,学习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达致个人的成长。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a、个案辅导:运用个案工作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存在疑惑的同学提供咨询和指导。
    b、特别个案管理:针对具有特别需求的(如学业困难、严重适应困难)的同学,进行社会工作个案管理。由专职个案管理师(学校社会工作者)整合辅导员、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务管理人员等学校资源,为特别个案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2、小组工作取向
     小组工作是运用团体的经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个人获致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达成团体的目标,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因为大学新生基本处于同一年龄段,虽然人格特质、教育程度、成长背景、社会和经济地位等方面会有差异,但是他们在入学伊时所面临的困惑会有一定相似性(即同质性较强),成立一些发展性工作的学习小组、成长小组(如人际关系的培养、自我的肯定和增强等)可以是帮助他们相互交流鼓励,共同成长。
     a、“同心共鸣”新生导向工作坊:利用集中的2-3天的时间,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身、同学以及学校,初步建立起对大学生活的印象以及班级集体意识。
     b、自我认知与专业成长小组:通过6-10次的小组工作聚会,帮助学生增强对自我以及专业的认识,并以此进行学涯和生涯规划。
    c、兴趣小组:结合学校社团活动,使新生加入到不同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空间。
    d、读书小组:组织学生组成学习为目的的读书小组,并指导其定期聚会,讨论。
    3、社区工作取向
把学校和社区联结起来,把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方法从学校延伸到社区,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学生工作,这也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学校社区工作认为“学校为社区的最大资源机构”,“学校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堡垒”,“学校为社区组织发展之中心”。学校社区工作促成学校协助社区建设与发展,而后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学校服务,最终使社区对学校的政策和学生的成长有所贡献。大学新生入校伊始,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各种资源,同时辅以让他们组织社区服务团队,开展为社区服务的相关活动,强调学生生活与社区活动的相互结合,通过利用社区资源,既服务了社区,又促进了学生成长。
    a、“蔓托”朋辈辅导员计划(导生制),从高年级学生(大三)选拔优秀的、自愿的同学成为朋辈辅导员,与新生建立一对多的帮助关系,从朋辈的角度为新生提供支持。学校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和服务质量评估及跟进。
    b、《新生生活手册》,组织同学编写《新生生活手册》,从衣食住行学乐等各方面,说明学校这个大社区的相关资源以及注意事项。
    c、新生新校定向挑战赛。用定向越野的方式,检验新生对于新学校、新的生活的适应情况,并且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降低新生适应方面的焦虑情绪,在玩乐中融入到大学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