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心理学催化了心理资本理论的诞生,继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之后,心理资本成为第四大资本。人的发展、成功不仅需要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支撑,更需要充分认识和开发个体及组织内在的积极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行积极心理资本的管理理念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积极心理学资本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增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资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关注再到加强的发展历程。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思潮。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坚持正面发展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更要注重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层面和领域,塑造积极人格,培养积极情绪,发展积极心理品质,达到认知积极发展,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心理素质,这对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积极心理资本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定义为“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品格强项和美德的一门科学”。 在积极心理学及积极组织行为学的驱动下,Luthans于2004年将心理资本的概念拓展至组织管理领域,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导致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及学者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继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之后,心理资本成为企业的第四大资本。积极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它是以探讨人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状态对个体发展和组织建设所产生的积极心理力量,旨在打造人和组织的竞争优势。2007年, Luthans, Youssef和Avolio又对心理资本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是:(1)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 (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 (3)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 (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韧性)。心理资本表示的是可以作为资本带来收益的积极心理资源,心理资本高的个体在处理问题时,能够灵活地、适应性地运用不同的能力来满足工作的动态要求,同时还伴随体验到更强烈的胜任感和幸福感。
二、积极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1.强化自我效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成功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时的信心。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自信,他们倾向于为自己设立高目标,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实现目标,在面对障碍困难时能高度进行自我激励、坚持不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培训、人生规划等方式来开发个体的自我效能。在针对个体的智力、认知风格及气质差异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每天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让个体在某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的经历”,且反复体验成功,使得他们的信心随时间而增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可以通过感谢、赏识、向学生提供积极反馈和班级认可等一些有力的绩效影响因素,对不同个体的行为加以不同程度的强化来培养其自我效能。另外,情绪状态及生理与心理的健康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觉舒服且有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一个人的认知、情绪状态及信念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创造一种积极进步的气氛和支持性的文化,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在充满持续压力的情境中管理和降低心理与生理的损失,减轻压力和冲突,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
2.保持乐观水平,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乐观是一种反应性的和适应性的乐观形式。积极心理资本的乐观是指对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和成功的一种积极的预期力。Seligman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就是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与情境有关的原因。较高的乐观水平可以增加人们对应对未来的压力和困境的预期,有利于潜能的发挥。对于开发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乐观的有效方法,Schneider提出了三种策略:一是宽容过去,二是珍惜现在,三是寻找未来的机遇。在工作情境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灵活地将事实和自己的感知区分开来,使他们从那些可能超出控制范围的消极事件中获取既得利益。处在生存和发展中的个体必须保持乐观的态度,需要采取现实、灵活的乐观来解释面对的一切,无论是积极事件还是消极事件。不管曾经是多么辉煌或多么糟糕,个体都应该从过去走出来,强调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因素,包容过去,开拓新的领域。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中找到积极的方面,从具体的情境中分析可控制的因素总结经验,从好的方面去看待那些外部的、无法控制的不利因素,并从中寻找机会,实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
3.增强希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开发和管理希望的重要方法是通过弹性目标设置和过程的有效分解方式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和要求,设置一定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尽可能实现的一个合理的、具体的、可测量的、有挑战性且又可实现的弹性目标,然后要求学生对照目标进行学习,并对其结果进行目标化的考核评价。“分步前进”是另外一种技巧,即把困难的、长期的目标分解成更小的、更简单的目标,通过对这些分目标的管理和监控,逐步前进最终实现充满希望的大目标。另外,路径思考及资源利用对希望开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采用应急计划和路径成分分析两种技术来为大学生建立希望的路径成分服务。在当今这个不断变化和超竞争的环境中,因遇到障碍而失望甚至放弃的现象不可避免。因此,找到有效的配置支援、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来增强希望的备选途径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引导大学生建立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增强大学生希望水平的有效方法。
4.培育心理韧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预测力。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身处逆境、不确定事件、冲突和失败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平凡的一种积极心理能力。韧性能增强人的机能,尤其是治疗外伤和情境适应性方面能提供支持。拥有持久的、充满着积极情绪、充沛精力与良好韧性的个体,能够为自己的任务付出努力,具有很强的容忍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随着当今世界日益增长的期望,当危机出现的时候,现实要求个体能够在困境中磨砺自己,主动学习及成长,迅速恢复到原有正常并上升到“做得更好”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开发韧性培训干预策略的三类方法,包括关注韧性资产、关注危害因素和关注过程的策略。心理韧性能够让大学生消除压力,维持激情,从挫折中复原,进而生成有效应对危机的结构性、程序性的动力。
三、将积极心理资本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必要性
近年来,屡见学生自伤、伤人、自杀等事件的报道。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多项调查研究结果也显示我国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等方面很大的心理压力。在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病理学模式导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往往以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即使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教育时,采取的也常常是先呈现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育模式。在传统主流心理学“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想的、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建立。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主流心理学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研究的缺陷,不但关注个体心理研究,而且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在群体层面上研究造就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天才发展及创造力得以体现、培养、发挥的环境因素上。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由此可见,将积极心理资本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也可以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更好地相契合。
四、积极心理资本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从医学模式向教育模式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模式以关注问题为导向,已经妨碍了学校中心理服务的开展。而且由于消极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自身的实践工作与各学科教育割裂开,将心理专职教师与各学科教师区分开,把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教学中分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文化资源、家庭教育环境割裂,似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辅导与咨询者的工作,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枯竭化。医学模式的取向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其进入“瓶颈”阶段。由于关注人的弱点,学校对家长和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和障碍,而积极心理资本的理念改变了这一关注的焦点,更确切地说,积极心理学资本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将积极心理资本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咨询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对学习、人际关系和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
(二)积极预防的理念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最近几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积极心理学导向,即从纠正缺陷为核心的模式向积极的、生态学的模式转变,也就是从重点关注问题矫治转变为预防为重,这恰恰是符合积极心理学本身所蕴含的预防思想的。积极心理资本的预防理念是通过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与美德,“扶正祛邪”,进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评价不再是对负性情绪及行为的单向评价,而是辅以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把正向评价作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因而对形成性评价情有独钟。通过经常的形成性评价,可以经常监控、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得到反馈和强化,自觉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积极心理资本的理念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降低教育和工作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发展、成功不仅需要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支撑,更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掘个体内在的积极心理能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行积极心理资本的理念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采用合理、有效的策略去测量、开发和管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学生在学校中的竞争优势,使其尽可能达到发展的最佳状态;另一方面高校也能从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提升中获取积极回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从而产生一种良性的上升螺旋效应,为和谐社会的心理健康建设提供原发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SheldonK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Necessa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56-67.
[3]Seligman ME, Csikszentmihalyi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1).
[4]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次浪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5]刘翔平,周俊华.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 (5).
[6]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J].教育研究,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