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大学 - 《安徽大学报》

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员心理调适研究

作者:一二一    
2009-01-27     浏览(20)     (0)
   〔摘要〕本文就高校党建工作中如何对党员在新形势下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平衡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对党员进行心理调适,如何重建心理平衡,充分发挥党员在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高校   党建工作  心理调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全方位的转型,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思想领域,都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担当培养中国特色社会本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也受到强烈冲击。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给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带来巨大压力,产生了一些新的思想问题。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引入了一些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竞争机制,如竞争上岗、后勤社会化、津贴分配、住房制度的改革等等,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强烈震撼,一些人感到不适应、不理解,甚至在思想上难以接受。而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教师,由于其在社会中所处的特殊位置、环境和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在这种社会变革、转型中有着自己特殊的心理感受和压力。因此,实施党员的心理调适是高校党建工作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党员心理矛盾
    (—)形成背景
    目前我国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总体状况良好,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基所在。从国际大环境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文化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有利于借鉴和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成果。另一方面,西方腐朽的东西也随之而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日益影响和冲击着人们的正常生活,部分教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有淡化的趋势。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往往在交往与合作的掩护下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而使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更加复杂。在西方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处于优先地位的情况下,教师容易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产生思想困惑,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从国内的形势来分析,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势的日益多样化,也使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竞争在规范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加剧,教学与科研成果被量化、指标化,并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这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更注意实惠,注重眼前,产生功利化的倾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使一部分党员教师的思想出现困惑和混乱,心理失衡,理想信念淡漠。
    (二)表现形式
    1、党员主体意识淡化
    从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来看,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部分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同时他们也慢慢疏远与党组织的关系,权利意识逐渐减弱。在计划经济时期,党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表现为绝对的服从,党员参加组织活动都是绝对的自觉。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思想观念、利益观念的多元化,部分党员对党的政策的高度认同度、对党的高度服从度、对党的信任度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和党的群众基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表现在我们党内一些党员政治观念淡漠,并不同程度地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个人思想行为上注重实惠,讲究实用,甚至有的高校内,从上而下“重学术功能、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致党建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组织活动和政治学习出现“沙龙化”现象,有的党员甚至干脆不参加,缺少对组织活动的参与意识,认为只要把学术搞上去了,其他的都是“虚”的,组织活动是别人要求去的,而缺乏责任义务感,呈现出普遍的主体意识淡化趋势。
    2、党务工作动力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中存在党务政工干部队伍人心不稳,甚至部分高校出现了后继乏人和断层现象。具体说来,首先,党务政工干部与专业教师相比较,发展的空间比较小,而承担的工作量却较大,以致于相当一部分专业基础、理论功底较好的政工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造成人才的流失。其次,有些单位对党务政工干部注重使用而忽视培养,参加培训、学习、深造、科研的机会很少,因而在职称评定、收入、待遇以及其他方面均比同期毕业的从事教学的教师差,造成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平衡感。再次,党务政工干部的责、权、利不平衡,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教工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基层组织工作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可以说党务政工干部责任重大,工作繁重,但权与利明显显得“底气不足”。
    3、青年党员教师的心理反差较大
    由于人们对搞活经济所必然带来的激烈竞争和收入差别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习惯于用收入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自然,那种高收入的期望就演变成了人们相互间的攀比意识。高校青年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绝大多数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工作辛苦而报酬偏低,物质生活条件较差,获得的实际利益比预期的要少,这种反差,使处在极大压力和自我发展中的党员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导致产生悲观失望、麻木淡漠等心理状态,造成严重的心理矛盾。
    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员心理调适的途径
    所谓党员的心理调适,是指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党员自己积极主动地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自觉地调整心态,在新环境中发展自我。心理调适包括自我调适和他人协助调适两个方面。自我调适就是当个体产生了心理矛盾时,不借助外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达到调适的目的,建立新的心理平衡状态。他人协助调适必须通过他人的开导、咨询,甚至采取心理治疗的方式才能减轻或消除自己的心理失调。为了取得理想效果,党员的心理调适应实行自我与他人调适两者结合,相互协调。
    (一)党员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少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党员教师在新形势下,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不但是反映一个人思想和觉悟程度的标准,而且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石。一个人将人生的目的建立在奉献和进取的基础之上,那么他所追求的是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他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他的心理就会坦然、满足、充实,达到一种心理平衡状态,即使受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会自觉地达到心理调适的目的。党员教师在当前纷繁复杂、积极变革的社会生活中,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面前,应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自己的人生观进行理性的思考,为自己健康充实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人认识的偏颇,会导致思维的狭隘和行为的过激,从而产生心理矛盾。党员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累个人的社会经验,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客观思考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期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同时党员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洞察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求对现实社会的心理平衡。
    (二)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心理疏导
     1、基层党组织为党员创造优良的心理环境
    基层党组织要为党务政工干部尤其是新生力量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读学位、外出考察的机会,为他们的成长和成功搭建一个又一个的进步阶梯。同时,赋予党务政工干部队伍更多的权利,主要是保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必要的经费投入以及党务政工干部的支配使用权,在职称评定、分房、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工作的重要价值。作为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活动,要注重党员的情感反应,努力使党员对党支部的工作和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情感作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指向性体验,通常以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热爱或憎恨,赞赏或厌恶等两极性心理状态表现出来,并转化为一定的情绪,对主体的认识活动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如果党务工作者作为领导高高在上,用命令肆意指使,党员作为受体必定产生冷淡、逆反和厌恶心理而拒绝接受,反之双方关系和谐,即使是批评信息也能接受。
    2、党务工作者要尊重党员的心理诉求
    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帮助同志解决思想工作、生活、婚恋、家庭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给人以温暖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党员的意见、要求,凡属正确的、合理的又有条件解决的,就不要推托,而要及时地、科学合理地予以解决,凡属不正当、不合理的要求,应该说明的说明,应该批评的批评,增加透明度。为党员谋福利,办实事,要做到定一件办一件,办一件成一件,实实在在。要善于从“不起眼”的小事,从细微变化中看问题,从闲聊中探真情,为教师党员营造家的气氛,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3、高校党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培育新人为基本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高校党建要充分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强党组织建设,使每位党员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重大决策的模范执行者,又是教改的尖兵,科研的骨干,管理的行家。
     总之,良好健康的心态、乐观豁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风貌,是每一个人顺利生活、工作的条件,高校党员教师也不例外。高校党组织应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党员教师在激剧的文化震荡和市场经济下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矛盾,真正发挥他们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叶亦乾•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