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一无长处 一无所是

———纪念南怀瑾先生

作者:张婧琪  级本科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    
2012-11-06     浏览(58)     (0)

  苏州吴江七都镇,太湖大学堂。
  秋日的阳光斜斜地落下来,大学 堂内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古典式建筑 在秋风中萧瑟着。七号楼一楼,这里 曾经是南怀瑾先生和弟子用来修行 打坐的地方,可是如今,空有一张相 片挂在大厅,先生白衫银眉,手持香 烟。祭台的正中,是一座名为“行走中 的禅”的佛像。如今,这里是南怀瑾先 生的灵堂。
  或许在这里安然离去再合适不 过。太湖大学堂在筹建的过程中,从 选址、勘探,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南先生都亲自过问,这里是他一手创 建并度过一生中最后六年时光的地 方。这里像学堂,也像佛堂。南老先生 的一生,不就是既是学者,又是禅师 么?2012 年9 月29 日,南老在这个倾 注了他大量心血的地方安详辞世。
  南怀瑾先生于1918 年出生于浙 江乐清柳市一家书香门第,谱名南常 泰。他自幼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到十 七岁时,他不仅研究过了四书五经, 更是涉猎到了诸子百家,同时还兼及 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他还擅长 文学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 卜算、天文历法等等。青少年时期就 孜孜不倦深入求学的南怀瑾,经常跋 山涉水拜访多位高隐之士,学到了许 多法门秘学。
  抗战时期,南怀瑾毅然离家远 游,在位于四川的中央军校任教。后 来先生有缘结识了名重一时的川北 禅宗大师袁焕仙老先生,便辞去了教 职,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后 来,南怀瑾在普贤菩萨道场、中国佛 教五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闭关阅藏。 他穿上僧衣,斋戒素食,在青灯古佛 下苦读经书,这一读,就是三年。
  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 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 亘;何处见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 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后来,南老先生回忆这段日子 时,写道:“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 床月满天。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 对两无言。”
  南老先生在川九年,1947 年返回 浙江故里,旋即归隐杭州天竺,1949 年到了台湾。随后,他应邀到多所大 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1969 年,他 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自创 “东西精华协会”,虽只是一室一厅的 小公寓,却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 多。”而后,又创立了“老古出版社”, 此间,他完成了多部著作,蔚为奇 观,将毕生所学结晶尽数贡献给了 大众。先生的名声逐步远扬,他被列 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十位人物排行 榜,拜访他的大家名士络绎不绝,卡 普勒称赞他是“一位现代难得的开 悟者”。1985 年,南先生应邀乘上赴 美班机直抵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 院”,前来求教的客人数不胜数。三年 后,先生回国,移居香港,并慨然接下 修建金温铁路这一任务,1997 年铁路 全面畅通,先生立即决定功成身退。 此时,先生的著作全面畅销,几经印 刷,依然供不应求。大陆掀起了“南怀 瑾热”,先生的居所顿成热点,旧时门 生、政商界大人物、世界各地的参禅 修道者往来如梭,而先生一如往昔, 热诚接待。
  在如此辉煌之前呢?南怀瑾先生 即便满腹才学,也经历过艰辛的生 活。初到台湾时,他与友人合作经商, 竟然本利无归,陷入困顿。可先生气 量宏远,反而安慰友人。那时先生穷 困潦倒,却超然物外,坦荡洒脱,并在 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禅海蠡测》这 一巨著。“我的著作一大堆,真正写的 一本书是《禅海蠡测》,你们看到过没 有?所有的书都不算数,就是这一 本。”南老先生曾经这样说。
  禅宗是印度佛教来我中华后演 变出来的一门本土佛学,旨在通过禅 坐以致空明之境,而后求顿悟之法。 更有禅语对机,锋芒毕露。
  南怀瑾先生微微笑着,给世人解 读出禅语的玄机,如此睿智,如此安 详。其实玄机又怎能解读出来,仅靠 参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南老先生 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数言数语,让世人 多一个让本质升华的机会。或许寥寥 几语,被凡人听了,就如同道破天机。 他用的总是通俗的语言,他说:“宣扬 佛法不一定要讲佛经。可以把佛经变 成电视剧、电影、笑话,只要把真理放 进去了就是弘扬佛法。说不好听的, 这就是‘曲学阿世’,把真正的佛法做 了改变,来拍世上群众的马屁。但是 行菩萨道的人不怕这些罪名,他宁可 谄媚众生,用善巧方便的手法,去表 达佛法的精义。”
  或许正是因为先生的这种观念, 这种不顾名利的态度,才让那么多弟 子拜在他的门下,才让佛学更多地普 及到了社会民众,才让更多的人受到 佛教的益处。
  老先生总是说,对自己一生的结 论和评价仅仅是八个字———“一无长 处,一无所是”。 苏格拉底也说过 “我知道我无知”这样的话,越是知道 得多,就越是觉得自己无知;越是为 世人奉献得多,就越是觉得自己还有 很多没有做到。老先生一生涉猎极 广,著作等身,他影响了数不胜数的 人,可是他仍觉得不够。可不可以这 样认为,越是认为自己无知的人,就 越是有涵养,越是有知识。
  先生身着一袭白衣,从禅宗中走 来,从佛学中走来,他以一颗世外之 心,在世间做着造福众生的事。他如 此高洁,如此一尘不染,像是个归隐 之人,却又接访门客;像是寡言安宁, 却又谈吐幽默。他一生乐善好施,广 交朋友,弟子无数。那些反对的声音, 那些批判的言语,都在先生宽容的胸 怀中融化成春风了。
  太湖大学堂应该很寂寞了吧?这 里没有一位老先生为他们传书授课 了,每天晚上也再没有人悉心教导他 的弟子了。他的风格与影响依旧在, 可是看见这些被他影响的人,却只能 让我们更加想念他。
  先生应该是安宁的吧?他归隐于 我们所不知道的地方去了。可是南怀 瑾先生给予世人的一切,依旧在这个 世间荡漾着,在灿烂的太阳下,闪着 熠熠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