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走进母校

——难忘的一天

作者:王志民    
2012-09-06     浏览(199)     (0)

作者王志民是77级中文系学生,讲述了走进母校的第一天所发生的特殊故事和深刻感受,成为了人生难忘的起点。他在漫长的旅程中不断取得成就,但他对母校的情感从未改变。他深爱着母校。

    1978年3月8日,走进母校的第一天,是在奔驰东进的列车上迎来的。前一天的傍晚,我告别了地处偏野荒村中的乡亲和家人,带着粗布行李卷,与几个送行的兄弟一起,骑自行车摸黑翻过两座山梁,来到数十里外的张店车站,乘上了东进的列车。看夜色茫茫,听车轮滚滚,过去、现在、未来,在眼前浮现;激动、感慨、期盼,在心中翻滚。思绪万千,竟夜未眠。
    凌晨五点,列车驶进了烟台站。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出陌生而新奇的站台,当一眼望见一辆嘎斯51卡车旁“烟台师专欢迎新同学”的大红标牌时,心中是那样的激动和亲切,我与十几个同学爬上了拥挤的卡车厢,大卡车一开动,夹带寒意的晨风呼呼吹来,凉风刺骨,但每个人的心情都是热乎乎的。汽车越过市区,顺着一条不宽的柏油路穿山而过,当“烟台师专”的大校牌在东方朝霞的映照下,鲜亮夺目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心里那种激奋、昂扬、奔向希望的欢愉心情非身历其情其境者,难解其中之味。整洁清新的校园和着悦耳动听的音乐,携着欢迎的标语、飘舞的彩旗,带着喜庆的笑脸、温暖的双手,迎来了经过“文革”十年浩劫后第一批高考录取的学子。尽管那时母校的校园并不大,设施也陈旧,但在我们看来,学校背依青山,东望大海,砖墙红瓦,杨柳成排,是天底下最美丽的校园了。而在我们这些77级、78级,特别是“老三届”同学眼里,对学校还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我们犹如站到了知识海洋的岸边,扬起了人生理想的风帆,我的情在昂扬,我的心在飞翔,这一天盼得太久,来得太迟了!11年,整整11年。我们在穷乡僻壤中消磨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把获取知识的黄金年华,付于了种地、治水、“学大寨”,用在了挣工分、混日子、养家糊口上。这一天,母校的大门向我们敞开了一生的新天地,从此我们的人生踏上了新征程。
    入校后第一天的师生见面会,也是别开生面。当时中文系的老师可称名师荟萃,大多是出自名校、年富力强的知名学者,让同学非常振奋。而同学相会,则是“少长咸集”,班内45名同学,明显分为两类:一半是30多岁的“老三届”,个个拖儿带女,风霜刻在脸上;一半是20岁左右的青少年,记得我们班年龄最大的34岁,最小的17岁,正好“两代人”。这样的一个班级群体,成为了活跃在校园中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我们30几个男生的宿舍就在教学楼西头的一间教室里,入夜,大家在拥挤、热烈、温馨中伴随着同学之间绵绵的夜话,送走一天的疲劳,进入了在母校的第一个甜蜜梦乡。
    开学第一天初识学校的“第一次”印象,加进当时对知识的渴望,对学术的崇拜,对老师的敬仰,对同学的深情,奠定了自己一生对母校永恒的眷恋。记得1986年,时任中文系主任的孙元璋老师商调我回母校教授古典文学,我曾用尽心力,千方百计力促其成;1987年在我破格晋升副教授后,宋萧平院长第一次邀请我回母校给同学作报告,我情绪久久难以平静,真是“欲语泪先流”,这其中,除了对母校、老师深深的感恩之情外,与走进母校之始,即产生的那种“初恋”般的情怀有直接的关系。我想,这大概是77级、78级同学对母校所特有的情感。
    在离开母校30多年间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在我,又曾经产生过一些难忘的日子,例如:1988年3月,我第一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1991年,我被市人大常委会正式任命为淄博市教育局局长;1993年底,成为淄博师专最年轻的教授;2000年调任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2001年、2002年分别被山东大学文学院和山东师大文学院评聘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3月,当选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等等,这些“难忘”的日子,随着岁月的流逝,“总被风吹雨打去”,唯有走进母校的第一天,永远扎根在我心灵深处。这不仅因为走进母校的“难忘”是此后一切难忘的基点和开端,而且还因为这一天包容了太多的特殊:对母校融融的恋情,对人生、社会深深的感悟,站在人生道路分际上众多的感叹……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一天是最难忘的。
    我深爱着母校!
    作者简介:王志民,1977级中文系学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诗经》学会理事,汉民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都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