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村村故事汇 百村百味

---对故事类电视节目采编播的一些思考

作者:娜  李    
2012-09-06     浏览(287)     (0)

威海电视台《村村故事汇》受到当地人喜欢的原因是题材乡土化、内容贴近性、讲述者独特播讲风格以及悬念设置。文章强调该节目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拓展讲故事内涵,提高思想水准,并提供生动故事。

    记得白岩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不是一个故事的时代,而是一个讲述与表达的时代。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被拍摄过了,现在就看你如何用新的方法去拍摄老的题材。”在故事类节目层出不穷、竞争激烈的今天,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故事泛滥的时代,能否讲好一个故事,成为故事类节目成败的关键。
    威海电视台《村村故事汇》以挖掘整理村落文化,原汁原味再现历史片段为己任,节目开播以来,已在观众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收视期待。该节目为什么会受到当地人的喜欢,本文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题材的乡土化和内容的贴近性
    《村村故事汇》顾名思义就是讲述那些和村子有关的故事:威海有上千个村落,这些村子是如何形成的?村名有什么来历?村里有哪些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或传承至今的老字号?又可曾发生过什么特别事件亦或出现过有影响的人物?凡此种种都是《村村故事汇》要关注的内容。例如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荣成“不夜”村,曾一度是胶东半岛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村名“不夜”究竟从何而来?文登徐家村,是徐士林的家乡,徐士林为什么被称为一代完人,他死后又为什么能进贤良祠?经区海埠村的邵氏宗祠,真是康熙皇帝亲自下旨修成的吗?这些当地人并不陌生的故事很容易让人产生收视兴趣,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总之一句话:故土情结让人难以释怀。
    二、讲述者独特的播讲风格
    《村村故事汇》主持人,是土生土长的威海本地人,曲艺演员。他的特点是了解威海的风土人情、会说地道的威海方言,语言生动、幽默有感染力。
    1. 注入幽默元素,增加故事汇的趣味性和灵动感。有时故意让王胜老师用威海方言讲笑话,在春节特别节目《大年初一头一天》中,王胜煞有介事地边比划边用威海话说:话说在年三十的晚上,有个老头儿叫儿子去外面扔斧子,这扔斧子可是有讲究的,扔完了一定要接住了。儿子在院子里扔,他爹就在家里问:“是没接到‘福’啊?”谁成想儿子太笨了,一扔没接到,斧子掉到地上去了。只听老爹又在喊:是没接到“福”啊,儿子赶紧说:“爹,没有啊,在摸斧啊。”威海话“摸斧”的谐音就是“没福,本想讨个好口彩的老爹气得差点背过气去……观众听得是津津有味,开怀大笑。
    2. 拿自己说事儿,增加故事的贴近性和可信度。讲述者用通俗易懂、自然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时,不仅能迅速拉近与叙述对象的距离,还能跟受众“贴”得更近。比如节目中就出现过类似“王胜我孤陋寡闻,活这么大岁数还头回听说”等等。
    3. 情绪外显引起受众共鸣。讲故事与播报新闻不同,故事类节目需要主持人理性中不乏感性,甚至有的时候需要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去调动自己的感情,宜喜则喜,该怒则怒,这样容易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在讲述《营南惨案》时,主持人讲到“一些孩子甚至来不及闭上惊恐的双眼,就倒在了血泊中,那场面……”突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摇了摇头。看到这里,观众愤怒的情绪也立即被点燃,主持人此事的情绪外显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三、悬念的设置
    悬念的作用就是要通过一系列问题,吊起观众的胃口,吸引他的注意力,让观众满腹疑惑且欲罢不能地继续看下去。《村村故事汇》在悬念的设置上也下足了功夫,节目的开头尽可能列出一些反常情况或提出疑问,在接下来的叙述当中,每个部分则围绕这些疑问层层剥茧。
    1. 悬念前置。就是用倒叙手法,在节目一开始就将故事的结局提前告知观众,或者将故事发展过程中某一高潮情节的部分提前叙述,有意隐藏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的原因,从而形成悬念,让人产生无尽遐想和疑问。如《侦查英雄齐进虎》,故意将“齐进虎的妹妹压轿娶亲”这一违背常理的情节提前,就是典型的悬念前置的做法。
    2. 利用叙事的不平衡制造悬念。叙事的不平衡指的是在叙述过程中矛盾冲突产生以后,凸显矛盾冲突的一方,而将另一方冲突隐没进行叙事,通过使观众大吃一惊的叙事方式来加强戏剧效果。这类制造悬念的方式比较适合于讲述一些离奇故事。用大量笔墨来叙述、描写各种猜测,多为迷信、超自然的现象,使观众心生疑惑,难道真的有这种反常怪异的事情吗?直到节目的最后一刻才将谜底揭开。虽然最终解释合情合理,但由于前期叙事不平衡的大量铺垫,使观众觉得出乎意料之外,达到了戏剧性的叙事效果。比如《黎明村易名传奇》中,开篇用大量笔墨渲染皇帝给彭直功的种种特权,引人遐想,就是不点破原因。
    3. 环环相扣,悬念迭出。讲故事要吸引观众,不能只设置一个悬念。因为人的好奇心一旦没有,就很难再继续去关注,所以要处处设悬,才能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一般一个完整的故事起码要有一个总悬念,在故事一开始就提出,并且贯穿故事始终。但是如果在整个故事讲述中只有一个总悬念在支撑,易造成观众的心理疲惫。因此在一个故事中还必须设置多个小悬念,制造一个又一个小紧张。比如《一代完人徐世林》就是层层设悬:“三个字”差点引发一场战争、老师打皇子、一句下联招来杀身祸、妙语横批化险为夷等,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引得观众看了上集想下集。
    四、故事类节目的反思与出路
    如今故事类电视节目可谓是遍地开花,在竞相追求高收视率的环境之下,故事类节目的选题和讲述方式都呈现出过度追求“稀奇古怪”的倾向。炒作一些边缘性题材、人物,以暴露他人隐私为卖点或者对变性、怪病、特异功能等过度渲染,制造无谓的“噱头”。这种种低俗化的现象,会人为地放大社会非主流现象,扭曲社会现实,给故事类节目健康长远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如果不引起警觉,故事类节目难免在片面追求高收视率的短视行为中,陷入“昙花一现”的境地。因此,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我们应该主动承担起“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主动走出片面追求“新奇特”思维模式,在挖掘“主流”故事上多下功夫,要让观众在新奇惊喜之中提升节目的现实批判意义。
    讲故事自古以来就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众最为熟悉的一种娱乐形式。如今,故事类节目在荧屏上的“火爆”,缘于契合了这种文化背景,加之媒体主动适应大众文化口味、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电视表现手段、拓展了讲故事的内涵。如何加强故事类节目的人文关怀,提高节目的思想水准,同时又能给受众提供生动的故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