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孔子自述章浅解之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

作者:陆信礼    
2012-04-26     浏览(310)     (0)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是孔子自述章中的最后一句。对这句话的翻译,学者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那就是:(孔子)到了七十岁,在做事方面不但能够随(放任)心所欲,而且还不越出规矩(或者说法度)。不过,笔者认为这只是字面意思,对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还有必要作进一步发掘和分析。
  首先看“不踰矩”。“踰”的意思是“越”,这一点没什么争议。“矩”,原初的意思是求方的一种工具。《荀子·不苟》中有这样一句话:“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意思是说虽然只有五寸长的矩,却能规正穷尽天下所有的方形。对于这里的“矩”,唐代学者杨倞解释说:“矩,正方之器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其引申意义是“法”。古来的《论语》解释者一般都采取这种意义。在笔者看来,在上古时期,具有“法”地位的是“礼”,比如周公作《周礼》就是用来规范社会的。孔子说的“不踰矩”,可以理解为不违背“礼”。这里的“礼”可能主要是《周礼》,因为孔子最推崇周公,对此《论语》中也有专门记载,像他恢复周朝秩序的志向,很久没有梦见周公的叹息等。
  其次看“从心所欲”。对“欲”字,据现代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中共有42个,其中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想要,出现了40次,比如“吾不欲观之矣”;二是贪心,出现了2次,比如“克、伐、怨、欲不行焉”。很明显,“从心所欲”之“欲”应该属于第一种。问题是,孔子心中所想要的是什么呢?在《论语》中有两句话对此有明确揭示:一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我想要仁,仁就到了。二是对“欲而不贪”(有欲望但不贪心)一语的解释:“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意思是说:想要仁便得到了仁,还贪求什么呢?从这两句话可以清楚看出,孔子一心追求的是“仁”,他想得到的是一种仁者的生活。
  最后谈谈“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踰矩”。七十岁的孔子,达到了从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就不踰矩(即不违背礼)一点来说,孔子一生都是认真实践了的,不但七十岁后不踰矩,七十岁之前也是不踰矩的。不同的是,七十岁后的孔子做到了从心所欲不踰矩,七十岁之前的孔子只是不踰矩,没有做到“从心所欲”。这种区别,若用孟子提出的“由仁义行”和“行仁义”两个术语来说明就很清楚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自觉地、无意识地实践仁义,后者则是刻意地、有意识地实践仁义。孔子对不踰矩一点也是如此,七十岁之前的他是有意识地做,七十岁之后则是无意识地做。当然,不踰矩也是为了实现仁。他对自己学生的指点就是从此着手的。比如他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还提出具体的做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应该是孔子在七十岁之前的修养方式———借助他律手段以培养道德。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笔者结合有关孔子的具体事例再谈一谈。七十岁之后的孔子,伤心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到来,除了“西狩获麟”(即有人在鲁国打猎打死了一只像麒麟一样的祥瑞之物)一件不详的事情外,就是他的两个得意门生颜渊和子路的死。特别是对颜渊的死,《论语·先进》中连续有四章记载: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可见,对颜渊的死,孔子非常难过,哭得非常痛心,认为是老天要了他的命。但是,对颜渊的丧事,孔子却严格按照礼的规定,不主张厚葬。颜渊的父亲颜路要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换一个外椁,孔子坚决表示不同意。这并不是小气,而是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礼:一则颜渊没有达到可配置外椁的地位;二则也使作为大夫的孔子作有失自己身份的事情———无车而徒行。由此可见,孔子一方面为爱徒之死痛心地哭,另一方面又不违背礼办理其丧事,切实做到了从心所欲又不踰矩。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孔子享年仅73岁,所以自述中就说到七十岁为止,并不是说“从心所欲不踰矩”是他学问的顶点了。倘若他活到九十岁,也会讲八十岁如何,九十岁又如何的。儒家学者的这种“学不可以已”的精神,从明末清初的一位名叫孙奇逢的学者的话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说明。他说:“尝言七十岁功夫较六十而密,八十岁较七十而密,九十岁较八十而密。”此语与孔子自述的六句话可谓异曲而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