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者:陇中客
在大西北的甘肃省东南部以及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长期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歌谣———山歌,又称“花儿”。随着历史的演变,今天的花儿以当地农民田间劳作、山林放牧时即兴歌唱和在大型花儿会上对唱相结合,内容丰富多彩,以生活歌和情歌为主,演唱形式灵活多变,创作过程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以即兴创作、现场演唱为主,可谓出口成歌。其中所蕴涵的诸多原初性的、朴素的文化特征,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花儿”历久而弥新,让这朵艺苑奇葩在几乎远离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农耕文化的净土上,如此鲜活生动而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呢?
兰州大学研究“花儿”的专家柯杨教授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生动而吸引人的故事:“……,我邀请了北京的一位女记者和两位台湾民间文化专家赴莲花山花儿会采风,四位男歌手就冲着正在拍照的女记者唱道:‘斧头要剁白杨呢,北京的尕妹照相呢,今晚给你唱亮呢,明天把你跟上呢,跟上才有希望呢。’这唱词,不仅是触景生情的插曲,也是颇为幽默的玩笑,使得在场的听众无不开怀大笑。歌手们要求这位女记者也唱一首花儿,她不会,只好唱了一首流行的通俗歌曲———《黄土高坡》,而歌手们却仍然不饶地唱道:‘柴一叶,四叶柴,北京尕妹好人才,黄土高坡不算数,你把剩下的花儿补着来!’这位女记者哪能补得上,只好笑着认输。类似这种歌手与听众之间有趣的感情交流,客观上达到了共同娱乐的目的,这在花儿会上是屡见不鲜的。……”①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特写片段,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花儿创作演唱的过程,这是一种朴素的、自然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无拘无束、想到什么唱什么,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客观效果。正如花儿作者们所唱的那样:“唱花儿要啥师傅呢,全凭个家(自己)思谋呢”,这自由流淌着的思想感情的洪流,再加上自然顺畅的花儿韵调,便造就了西北花儿鲜活而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
作为花儿艺术创作的本体,普通劳动群众希望把自己对自身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注,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这种原始而朴素的思想感情的冲动,造就了花儿不竭的生命源泉。这里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约束,没有循规蹈矩和矫揉造作,也没有权威的影响,只是自然生活的一个部分,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是每一个个体精神世界与其他个体精神世界自由、愉快而和谐的相互交流。正如花儿所唱的“杆两根,一根杆,唱个花儿心上宽,不是为的吃和穿”、“你一声来我一声,唱个花儿长精神”,它是一种灵活多变、贴近人民生活需要的艺术表达形式,而这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正是人的自由意志、自由创造力的生动写照,是为生活而艺术、并达到艺术化的生活层次的一种高超境界。鲜活的、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离不开鲜活的真实的生活和无拘无束的表达,否则,艺术创作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注①:《听众的参与和民间歌手的才能》,柯杨,《民俗研究》2001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