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三、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
绍兴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极大地丰富了绍兴人自己的内心世界。
1.民族精神的铸造者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中,绍兴人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大禹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深居十年教训,这种精神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陆游,收复山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是他死前写的《示儿》,本来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他在死前还惦记国家的统一,是爱国主义的大诗人;包括我们辛亥革命的光复会———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殉国,功成身退;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实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世界本质的探寻者(1)王充王充,上虞人,东汉时代的哲学家,写了《论恒》,一部哲学著作。他的观点跟当时东汉的主流思想是不一致的,当时主流的儒家思想,主要是董仲舒。《论恒》是什么观点呢?
第一,当时主流思想是“天人感应”,王充不这样认为,他说天也好,地也好,都没有思想,世间的万物都是由一种叫做“气”的东西自然生成的,不是老天有意识安排的。
第二,儒家思想认为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王充认为不对,客观事物要通过学、通过问才可以,如果眼睛没有看见,耳朵没有听到,怎么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呢?
第三,主流思想认为,人死以后就变成鬼;王充认为,人有生总有死,人死了就像火灭了一样,如果说人死了变鬼,那我们以前这么多人死了都变成鬼,那我们走到路上,碰到的全是鬼。
第四,当时的主流思想认为,要“奉天法古”;王充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没有理由颂古废今。所以王充的《论恒》实际上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对今后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王守仁唯心主义的大家:王守仁。王守仁是中国最后一个入孔庙的大儒,绍兴人都叫他王阳明。这个人是个文人,博学多才,聪明睿智,而且这个人的军事才能也非常好。15岁就开始学兵法,学骑马,学射箭。他一生干了不少事情,如江西剿匪,提出山区保甲连坐,还有江西平叛。
他真正给我们留下来的是“阳明心学”。“致良知”,就是要把良知推广、扩充到方方面面,他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心,要推广到方方面面,这是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心即理”。他最后在流放地龙场悟道成功,他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所有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所以我们叫他是唯心主义哲学大师。第三个观点,“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既然你知道这个道理,你就要这样去做,如果你知道而不去做,那不叫真正的“知道”。
3.先进理念的创导者或先导者绍兴还是有很多哲学上有造诣的很有思想的人,我另外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范蠡,越王勾践的谋士。范蠡在春秋末年他就提出了“农末俱利”的理念,“农”就是指种粮食,“末”就是指流通商业。中国的历代基本上是“重本抑末”,“本”也就是农业。所以范蠡在那个时候就提出谷贱伤民,谷贵伤末。他主张要发展工商业,种粮食重要,流通业同样重要。他非常重视流通的价值,不但提倡,他最后官也不做了。他是中国最早下海经商的干部,后来成为“中华商祖”,我们越王城盖了一座楼写着“中华商祖”,这是一个思想。
还有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他的主导下,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蔡元培、马寅初、蒋梦麟、何燮侯都做过北京大学的正校长。至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还有鲁迅先生,思想都很先进。
4.艺术世界的开拓者无论是书法、绘画、诗歌、戏剧,绍兴人都有突出的贡献,像书画界的赵之谦、任伯年;像戏剧方面的越剧、绍剧,都很了不起。
明朝的徐文长(徐渭)。他写的诗,明代的散文游记《大家袁中郎》,是明代第一;他的戏剧,写《牡丹亭》的汤显祖大力推崇,说他的戏剧写得非常好;特别是他的画,他应该是我们国家艺术史当中成就最突出的人物之一。对他这个人,我们后来一些大的书画家佩服得五体投地,八大山人也好,石涛也好,扬州八怪也好,吴昌硕也好,齐白石也好,郑板桥也好,都非常佩服他。徐渭有青藤书屋,郑板桥说愿意做“青藤门下走狗”。
绍兴当代也出很多画家。比如说嵊州人刘文西。还有杭州的何水法,绍兴仓桥直街那个上海的画家张桂铭,都是非常不错的。
5.真挚情感的追求者这里要说到绍兴的女人了,前面大部分说的都是绍兴男人,其实我看女人比男人更优秀。绍兴不是有五大名女吗?美女西施为了国家的利益到了吴国,人家说她做间谍,我看也不像;秋瑾为了反抗满清的统治而牺牲了,这是爱国的感情;唐婉、祝英台那是爱情;而孝女曹娥那是父女之情。绍兴女人把人世间的真挚情感演绎到了极致,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篇章。
绍兴文化总结起来就是善于运用智慧踏踏实实的生活、工作、思考,碰到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不放弃,都坚持到底,然后把它做到能做到的最高水平,追求卓越。“卓越”首先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高度。古人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没有追求卓越的态度,不可能出来卓越的产品。
(根据录音整理,刊发时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整理:王慧姣 林纤纤 朱丽莎 刘东东 摄影:袁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