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二、师爷文化,精明不失睿智

2012-03-15     浏览(142)     (0)

  绍兴人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绍兴人身上传承的主要是师爷文化。绍兴出师爷,师爷是当官的参谋。古代一般做官的,如巡抚、知州、知县,要专门聘请有智谋的人来出点子、当参谋。钱不是公家出,得官员自己掏腰包。
  清代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无绍不成衙”,就是说没有绍兴人当参谋,衙门都建不起来。那么为什么绍兴有这么多人做师爷?我找了几个原因。
  第一,读书人多了,要找出路。从宋代开始科举制兴盛,绍兴读书人多。读书人多了但是做官的人少,就那么几个名额,最好的做官去了,可那还有大批的人呢。在当时穿长衫的要就业还是师爷比较可以接受。
  第二个原因就是做师爷要有文化,但光文化不够,要有智慧。
  第三个,师爷这个职业实事求是地说是比较郁闷的职业。比较压抑个性,但绍兴人从越国以来就养成了一种坚忍不拔、外圆内方的性格,能够“忍”。所以做师爷他度量比较大,有点优势。
  第四,师爷也是一个专业活。怎么行命,,怎么判,得懂点法律,得有专业知识。绍兴地方小,张三家有做师爷的,李四家有做师爷的,业务交流比较方便。大家互相介绍,就到处都是绍兴师爷了。
  这里我们说的绍兴师爷、师爷文化,总体上是一种智慧文化,与人相处、处理事情要用智慧来解决矛盾、解决难题。智慧文化有以下特点:
  第一,出奇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创新思维,点子不落俗套。
  据说正和乾隆年间,绍兴出了一个有名的师爷,叫邬思道。他科举落第,给河南巡抚做师爷。这人非常聪明,很有点子。有天他跟巡抚田文镜说:“你是想做一个平平常常的巡抚呢,还是要做一个有名的巡抚啊?”巡抚当然说,“那我当然要做一个名巡抚!”“好的”,他说,“我给你写个东西,你签上名就可以了,不要看。”这个邬思道写了一份奏折———告状信,以田文镜的名义写给雍正皇帝。告谁呢?告雍正的舅舅隆科多,这个隆科多权高位重、胡作非为,雍正老早就把他拿下了。别人一看这家伙是皇帝的亲舅舅,没人敢告他的状。这个邬师爷发现这个问题,就写了一个告状信。雍正刚好看到有这么一个告状信,把隆科多拿下了。雍正就认为田文镜这个人可以啊,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跟田文镜的关系就好起来了。那田文镜不是很高兴吗。
  后来,田文镜跟邬师爷有矛盾,邬师爷不高兴了就走了。开始那个巡抚无所谓,师爷有什么了不起的?!后来向皇上写奏折,写一次被皇上骂一次,吃不消了,再用重金把邬师爷请回来。邬师爷说:“要我回来可以,我上班的话,每天五十两白金。”邬师爷在衙门外边住的,到衙门上班,一来就看桌子上有没有银子,有银子干活,没银子就走掉不干。但是这个人还是有水平的,他写给皇帝的奏折,向皇帝请安,然后雍正皇帝用朱笔写“朕安”,“邬先生安否”。于是绍兴师爷的名气大增。
  第二,绍兴师爷的聪明在于用巧力,四两拨千斤。特别是对一些事物的定性,绍兴师爷非常注重用词遣句。不是有一个传说吗?太平军当时很厉害,其中有一次,清军每回都打败,向朝廷报告,上面写着:屡战屡败。绍兴师爷一看,说:“不对啊,你怎么向朝廷报告屡战屡败呢?”就改了一下:屡败屡战。这一改,改出的是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
  第三,留后路。绍兴人留后路还是有点本事的,绍兴人认为性命最重要,斗智不斗力。同治八年,太监安德海借着慈禧的名义出了北京,一路上干了很多坏事。到了山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发现了,丁宝桢想把这个安德海给杀了,按照规定他不可以杀。那要怎么做呢?他问他的绍兴师爷马心田,马心田给了他八个字:“声东击西,金蝉脱壳”。“声东击西”即向东太后告密。当时有西太后慈禧,东太后慈安,东太后跟安德海不合,就可以取得东太后的支持来打击西太后。“金蝉脱壳”就是告状的时候不能用真实的奏章,写个便条,便条不用登记,也就不易被抓到把柄。最后果然是东太后下令把安德海杀了,杀了以后,西太后知道了,她想是东宫捣的鬼,也没有去为难丁宝桢。所以这绍兴师爷把活路留好了,抓不到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