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繁荣
三种关系的处理,体现绍兴魅力。首先是在处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中,我们的祖先非常了不起:我们的祖先与地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万千良田———宁绍平原,著名的产粮区;我们的祖先与水奋斗,留下了鉴湖,使我们能够旱涝保收;我们的祖先为了采石开了一座山,然后留下它的副产品———东湖、吼山、柯岩;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老城,到今年有2500年了,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现在还是绍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绍兴人创造的、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重要位置的物产,这里只讲三个。
1.精刃青铜剑第一个,青铜兵器。从商周青铜器出现以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绍兴一直是越国的国都。当时,在越王勾践的大力推动下,这里的青铜冶炼技术迅速发展。
青铜剑之所以名闻天下,不仅仅是外表很俊朗、非常锋利,最重要的是因为在作战当中能够得心应手,杀伤力比较大。越国的铸剑师造诣非常深,能够比较精确地掌握铜锡的配比。比如说剑刃的部分要硬,需要多加一些锡,剑的中间部分多加铜,则有弹性。铸造的时候,先把中间的铸造好,然后再把带刃的部分铸造进去,这叫做金属的复合工艺。据说其他国家要到近代才出现这样的复合工艺。所以他能把剑的杀伤力做到最大,质量做到最好。
最好的青铜冶炼技术为什么会在越国?第一,有需求。越国是个小国,它要强国、要称霸,没有好的武器不行。第二,越国有资源。当时上虞的东光、绍兴平水有铜矿、锡矿。到过平水的人知道在平水有上灶、中灶、下灶,这个灶不是农家烧饭的灶,是春秋战国越国时期铸剑用的灶。这些地方的农民在翻地的时候还能翻出一些当时冶炼用过的矿渣和一些青铜的碎片。第三,越国有铸剑的人才。当时越国为了强国,也为了争霸,聚集了大量铸剑的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铸剑大师欧冶子———古代铸剑人的鼻祖,据说也是龙泉宝剑的创造者。第四,越国人坚忍不拔,精益求精。越国人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毅力,他们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越国的铸造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铸剑》,其实就是鉴于当时这样一种历史背景。在出土的青铜兵器之中,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超过越王剑。
2.珍器越窑青瓷第二个物产,越窑青瓷。最早的瓷器就是在东汉时期越国的窑中烧成。那时瓷器的颜色是青色的,所以我们一般叫越窑青瓷。越窑大概烧了一千多年,特别是到了唐朝和后来的五代,越窑的瓷器是当时顶级的瓷器。
所谓秘色瓷实际上不是一种秘密的瓷器,而是一种碧色瓷,“湖水碧绿”的“碧”,是一种青中泛湖蓝的颜色,比较少见,是越窑专门为唐朝皇室烧制的。瓷器“似冰类玉”。在光线的照耀下,盘中是无中生有,好像盛着水,清澈明亮、玲珑剔透。晚唐的诗人陆龟蒙专门有诗句描绘秘色瓷:“久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实际上是我们中国瓷器的“母亲瓷”。
3.佳酿绍兴酒绍兴酒大家都知道,有多种氨基酸,喝了绍兴酒“武能打胜战,文能写文章”。
绍兴酒好在哪里?它的米好、水好,最重要的是绍兴的气候比较独特,比较湿润,有独特的适合发酵的气候,有一流的发酵技术。真正黄酒的发酵技术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有一整套完整的技术。日本人生产清酒,绍兴和日本的西贡市结为友好城市,因为他们产清酒,我们出绍兴酒。他们也想学习做绍兴酒,但是没法学。台湾也有绍兴酒。我专门问过黄酒集团的老总,为什么台湾的黄酒做不出绍兴黄酒的味道。他说台湾一个海岛,台风一刮,发酵的气候都没了,没有生产的条件。所以绍兴酒实际上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绍兴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千百年来总结、提炼、保存下来的发酵技术,人家学不来。
绍兴酒存在几千年,特别是在农耕社会为什么会全国各地都有名?这里要感谢绍兴师爷。绍兴师爷在全国各地的衙门当参谋,他不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春节总要回来的,走的时候,提两壶绍兴黄酒,从迎恩门码头出发。到了衙门请长官喝,请同事喝。有说“无绍不成衙”,全国的衙门基本上都有绍兴人,也就是说全国的衙门都喝绍兴酒,所以绍兴酒的牌子就是这样传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