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学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齐晓安教授
记者:作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者,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融入怎样理解?
齐晓安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从我校的传统来看,我校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有着悠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和传统。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在我校读本科,80年代读研究生,还是后来留校任教,我都深深感受到我校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我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在建校初期曾担任我校领导。成老历来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我校建立了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单位,还专门培养了从事这方面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从那时起,我校形成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并延续至今。那时的东师虽然有点“土”,但充满生机。现在看来,这其实就是学校文化传统产生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很有必要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挖掘,提炼其文化内涵,传承并加以发展。
我不是从事文化研究的,但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文化。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的举手投足均能体现文化。文化是一种追求、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是在人的内心中生成的,无论个体愿意或不愿意,文化的传承都将继续。我认为发扬我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就是我校文化的一种表现,并且是进行文化融入的很好的方式。如果说我校有这种精神传统,那么今天更应予以发扬,而且应更好地发扬。但客观地讲,发扬的程度还不够。
记者:作为多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您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何具体建议?
齐晓安教授: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号召力和实效性,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角度看,就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双向互动关系。学科建设旨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揭示和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所需的学理支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真理转化为学生的信仰,真理需要传输,传输需要艺术。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与其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对接。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的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与其他学院相比毫不逊色。依托一级学科,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大学生关注和时代发展亟待回答的一系列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纳入学科研究的视域,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从理论上给出有说服力的回应和解读,为大学生答疑解惑。而且,马克思主义学科培养的大量博士生、硕士生,提升了学生队伍的整体水平与素质。
记者: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您认为我校还有哪些文化传统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齐晓安教授:我校是一所师范大学,60余年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教师教育文化底蕴。我认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师德操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的求学、为师经历使我认识到,师德高尚的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应当是坚持学术操守、教书育人本领强的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心智的开启者,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其次,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丰富学生的知识。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滔滔不绝的空谈,它是以教师言行操守为载体,通过教师的知识内涵、文化品位和人格特征体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规范,是楷模,是道德的化身。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有兢兢业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操守,更要为人师表,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师德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自爱、自尊、自重、自律,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德行”向学生展现“为人师表”的魅力和风采。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是师德的具体体现。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专业的教师所具有的师德亮点,形成东师人为师的准则,并以此为切入点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融入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