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在学习中传承师德

马泽刚

2011-12-06     浏览(132)     (0)

  我是一名年轻教师,一名刚满四年 教龄的新老师。在我以前的人生轨迹 中,绝大多数的时间是以学生的角色出 现的。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 位位老师的身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 前。我们常把老师比成蜡烛,就是这一 支支的蜡烛,用他们发出的虽不耀眼但 温暖的光,感动着我们,引领着我们一 路成长。岁月如梭,如今我也成为了“一 支蜡烛”,面对成千上百的似曾相识的 自己,我也不得不认真地思考一下,怎 样用自己微弱的烛光,照亮他们前进的 路。但具体到师德,这个看起来很抽象 的话题,我还真没有认真思考过,因此, 我禁不住问自己,什么是师德,我具备 师德吗?
  每一所知名的学府,都有其独特的 精神世代相传。每位大学教师师德的养 成和弘扬,与大学精神的形成有着密不 可分的互动关系和历史渊源。记得还是 学生时,来青医上的第一次课,我就知 道在学校的解剖学教研室里竖立着一 座丰碑,那是我国著名解剖学家沈福彭 先生的骨架。沈先生是在祖国饱受战乱 之苦时,放弃国外的终生教职归国工作 的,他也是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奠基 人。当他意识到自己在世的时间不会太 长时,便作出了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的 决定。他亲手写下了《我的解剖重点》一 文,上面清楚地记载了他一生的病史和 各器官的病变,还具体交待了解剖和制 作标本的方法。在遗嘱中他深情地写 道:“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做到鞠躬 尽瘁,死后亦能死而不已。我已与家人 商定,将遗体奉献给我亲手一点一滴创 建起来的教研室……希望同志们能认 真总结一下这具难得的、资料俱全的标 本,从我这个多病的躯体上再获得一点 资料,以供研究。如能做成标本,串成骨 架,我便能在我所倾心的岗位上继续站 岗了……”当他逝世后,他的学生们怀 着无比沉重的心情,用手中重如千钧的 小小解剖刀完成了老师的最后心愿。更 重要的是,沈老的精神得到了传承,在 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他的学生们前赴后 继地投身于医学教育事业中。每每想起 这件事,都会让我们有一种震撼的感 觉,它让我们在面对工作懈怠时产生巨 大压力,让我们在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 而斤斤计较时,感到羞愧。
  沈老的精神得到了弘扬。在医学院 2005 级本科生拍摄的记录片《青医风 骨》里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教师兢兢 业业、不计名利地专心工作,用他们的 一言一行来践行师德高尚的含义。就是 在沈老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有一位老 师,叫刘丰春,他是我校国家级精品课 程《影像解剖学》的负责人。在一次体检 中,刘老师被查出肝晚期癌,不得不住 院进行治疗。在住院期间,他最牵挂的 是还是他的课程。他经常对身边的人不 无惋惜地说:研究生的断层影像解剖学 停下了可惜啊,这是新东西,临床需要, 学生们需要啊,如果我的身体允许,还 得开起来啊。因此,他在介入治疗的间 隙,经常返回课堂继续授课。大家见到他 恢复得如此好,都说是奇迹,但又有谁知 道,他上一次课要比一个健康人多付出 多大的精力。我想,这奇迹的源泉就是对 生活和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吧!作为医 学院的一名年轻教师,我已经选择了这 个舞台,扪心自问,我是否已经准备好, 是否已经有充分的勇气和自信来传承好 这种精神,如果我们连传承都谈不上,又 何谈去超越?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在我们 的学校,还有一种精神在默默地传承。
  对于我来讲,师德更多的是一种责 任,一种发乎内心的、让你感觉义不容 辞的责任。师德更是一种动力,是一种 为了完成好工作而不计付出、因为完成 不好无法释怀的动力。正是在这种巨大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推动下,我不敢有 丝毫的懈怠。当我因获国科基金资助而 沾沾自喜时,我想到的是我的老师在艰 苦的条件下取得重大成果时的淡定;当 我因获教学大赛一等奖而沾沾自喜时, 我想到的是我的老师在诲人不倦的讲 台上奉献一生时的从容;当我因多收到 了几个学生的祝福短信和贺卡而沾沾 自喜时,我想到的是我的老师曾经把我 当成了他们自己的孩子。每每想到这 些,都使我更加坚定地、精神百倍地投 入到下一步的工作中。
  还记得在参加完学校教学比赛之 后,一位头发花白的督学语重心长地对 我说:“年轻人,讲得不错,一定要好好 教学,虽然我们教学的报酬不高,但一 定要热爱这份工作,当你到我这个年龄 时,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比拿起教鞭站 在讲台上更幸福的事情了。”我的一位 老师也曾对我说,我们从事的教育事 业,不仅要把知识传承好,更要把精神 传承好,我们要对教育心存敬畏。
  最后还是回到我的问题,我有师德 吗?我还是无法回答,但我知道,我爱我 的工作,我从心底里喜欢它,敬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