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校报》

任事求实不求名,满腔热血洒江河

———记蒋文华烈士

2011-11-08     浏览(442)     (0)




  蒋文华,原名蒋镜涵,1920 年2 月19 日生于江苏南通唐闸渔池 港。读书时更名为蒋松林,到敌后 抗日民主根据地后又改名蒋文华。 1939 年7 月毕业于旅沪的“江苏 省南通公立中学”,并在就读期间 参加了上海地下党的外围组 织———上海市学生界救亡协会 (简称“学协”)。
  “芦沟桥事变”后,蒋文华带 领唐闸镇的一些进步店员、学生, 建立了“立达”读书会,寓意为 “立己达人”。大家一起阅读邹韬 奋主办的生活书店出版的进步书 籍。他和进步师生一起,组织宣传 队,到农村宣传抗日救亡,积极参 加抵制日货的运动。他身体力行, 说服父亲带头把家中经营的日货 全部封存。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妹 妹和弟弟,也先后加入了党的队 伍,从事革命工作。在上海“学 协”期间,他与同志们一起,积极 组织各种抗日救亡活动:阅读革 命书籍、组织时事讨论会、出墙报、 唱抗日歌曲、演救亡戏剧、组织义 卖捐献抗日游击队等。他还利用各 种机会介绍校友加入“学协”。
  1939 年9 月,蒋文华进入上海 之江文理学院教育系, 1940 年2 月根据组织安排转入大夏大学教 育系,曾任支部书记。蒋文华善于 与家庭出身不同、生活条件不同的 人打交道。根据组织的安排,蒋文 华在大夏期间一直和韦悫教授保 持联系。
  1942 年夏,蒋文华被党组织派 往苏皖边区新四军军部主办的江 淮大学学习。蒋文华在江淮大学期 间一如继往地探索学问,钻研理 论。在学生会组织讨论学校办学方 针和校训时,他结合实际,提出在 校训中加上“要为劳动大众谋福 利”的意见,被学校采纳,同学们称 誉他是“江大”理论家。
  蒋文华党性很强,从不计较个 人得失,始终服从组织调遣,工作 勤奋,作风朴实。1944 年6 月,江淮 大学解散,蒋文华被分配到淮北行 政公署任教育科长,后到苏皖边区 政府教育科工作,担任苏北地区报 纸编辑等。
  1946 年初,蒋文华调任淮安中 学党支部书记兼生活指导部主任。 蒋文华对待学生如同兄弟,与学生 合得来,常和学生们打球,给学生 们讲故事。他走到哪里,都会有学 生围拢过去。他也很爱护学生。学 生有病,他常去看望,坐在学生铺 边,给学生讲故事。学生很受感动。 夜里,他还常到学生宿舍里,为学 生盖被子,盖衣服,不使学生受冻。
  1946 年10 月,蒋文华调任涟 东中学指导部主任。此时,新四军 主力北撤,斗争形式更加恶劣,涟 东中学校长也叛变投敌,但蒋文华 与涟东中学的师生们依然坚持游 击办学。
  1947 年1 月27 日下午,蒋文 华奉命执行新任务,去县政府研究 学校开办问题。他途经涟东县黄沙 滩岸九堡时,不幸中了敌人扫荡队 的埋伏而被捕,敌人威胁诱骗,都 未能达到目的。在押解途中,蒋文 华伺机逃跑,被敌人从身后乱枪射 杀,时年27 岁。(档案馆 吴李国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