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至14日,由我院主办的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第五届年会在学术报告厅举办。参与本届年会的除CCVA原有合作院校,即我院、中国美术学院、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外,还有新近加盟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中央美院2010年“十年曝光”、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景观vs影像”工作坊等学术活动的基础上,与会专家针对本届年会主题“今日影像”等系列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13日上午9点30分,院长潘公凯,设计学院副院长王川,包括我院在内的国内八所美院研究生处处长,以及国内外演讲嘉宾共同出席了年会开幕式。潘公凯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由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主任姜节泓教授主持。
两天的年会活动紧张有序,嘉宾针对年会主题“今日影像”各抒己见,场面热烈。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Darren Newbury教授从摄影理论研究者的角度探讨了“视觉学识”以及图像在出版物中的运用问题;我院王川副教授从影像大众化和群体思维两方面,分析了当今影像的特征以及由此给中国影像教育带来的新问题;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ut Blees Luxemberg以自身作品为线索,论述了摄影作品与诗意性的标题,即图像与文本的关系;中国美术学院唐晓琳博士分别以杨勇《光•景》、塔林•西蒙《一个活着的人宣布死亡和其他章节》、陈界仁《帝国边界》为例,分析了影像创作中叠影、取向、造景的不同手法;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高士强副教授,探讨了主动影像以及个人影像生产作为存在的方式;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马十灯,以影像在线为例讨论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译本;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Olivier Richon 教授以自身作品为例分析了恋物、遗迹和记忆各自的理论含义;中国美术学院王家浩副教授以中央电视台新大楼为例探讨了社会政治中的建筑图像问题;我院缪晓春副教授分享了自己从真实到虚拟影像创作的经历、感受与思考;我院皮力老师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在影像艺术中自我身份构建的不同策略方式;我院郭红梅博士梳理了新媒体、多媒体、数码媒体的概念问题,并从艺术史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数码媒体空间的叙事;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罗天然结合网络“围观”现象和布尔迪厄的场域、资本和习性理论,阐释了网络图像观看行为中的民主与暴力等问题。研讨中,嘉宾和观众不断互动,精彩对话频现,亦成为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
“今日影像”作为当下典型与时效意义的切入点,将听众与演讲者一起带入到更为宽广的语境,使得本次年会的意义得到了多个层面的拓展。
设计学院 柳迪 贺强/文图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