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据人文学院教师文韬在2011年教师节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文韬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做一名亲切、快乐的“好老师”,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美院教师对教学事业、对学生们的真诚热爱。
年轻教师肯定会思考自己的发展前景和职业定位,当前的考核机制重视学术成果,大家时间都很紧张,都会面临教学和科研、教学和创作之间的矛盾。但是,我认为既然选择了高校,而不是专职的研究所,那么,教书育人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就我自己而言,当年做学生的时候也非常希望能和老师多交流多接触,将心比心,我想至少应该做一个自己曾经渴慕的老师,一个不那么令自己讨厌的老师吧。
从现实一点的角度讲,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是一辈子的事情,成名成家不是一年两年。相对而言,做一名好老师却容易得多,也切实得多。在上位者与在下位者的感情是不对等的,有时只是对学生稍微关心一点点,哪怕只是叫出了他的名字,学生都会很感动。好比有时我们帮别人只是举手之劳,没想到别人却感念多年。所以,我想能多给学生一点就多给一点,能热情一点就热情一点吧。学生太多,可能没办法都顾得上,但对于那些主动找上门来的学生还是应该竭诚相待的,毕竟找你就是对你的肯定和信任。
作为一名教师,究竟应该教些什么给学生?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们当前的大学教育,非常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传授,即授业解惑的一面。但是,传道的方面却有所缺失。回想我做学生那会儿,最大的困扰其实不是来自学习,而是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烦恼。大学期间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都曾经迷茫过、痛苦过,也走过不少弯路,我想学生最需要的恐怕还是这方面的指导。所谓为学做人,为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多年之后,学生可能根本不记得我们在课堂上讲过什么具体的知识,但很可能因一两句人生的点拨而豁然开朗,继而终身难忘。因此,课堂上的适当引导还是必要的。我会有意的把一些个人的体悟拿出来和学生分享,有些是自己想了很多年才明白的道理,希望能对他们的成长有些帮助,至少有所借鉴。
就授业的方面讲,我还有点个人的小想法。老师们总是恨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倒给学生,一开始我也是这样,课堂上一站就是三小时。后来我慢慢意识到,知识点是永远讲不完的,课堂所学将来能直接用于工作的也很有限,何况学生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学习动力不足。我们真正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将来即便接触陌生的领域,也能够凭借大学所掌握的方法迅速进入其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路径的引导。每开一门课都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只要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有兴趣、有热情进入其中,哪怕只是对这门课程、这个学科心存好感,也是巨大的成功。最怕学生对这门课程原本没有认识,上完课后就再也不想碰它,甚至对它深恶痛绝,那么每多开一门课就意味着多关上了一扇门。这样的教学,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
我们不仅要做一个好老师,更要做一个快乐的好老师!有时教师把期望值悬得太高,很容易拔苗助长。很多时候师生双方都没有恶意,只因方式不对,最后搞得大家都很受伤。我认为,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基础不一样、材性也不一样,只要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就是进步;只要学生在现有的水准上有所超拔、有所突破,就是成功。不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那么你就会时常感到欣慰。所以,我们在心态上可以放松一点、平和一点。我刚到美院的时候,有老师问我是否失望,事实上看完学生的作业我分外惊喜。有几个学生的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即便拿到北大中文系去也毫不逊色,其他学生或许不那么娴于文字的表达,但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这不正是良好的开始吗?这两年来,我觉得做老师很享受。
我们常常感叹个人的力量于社会的微弱,哀叹自己无力叱咤风云,影响历史车轮的前进,如水滴入海,悄无声息。做老师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一个人的思考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一个人的体悟可以助益更多人的成长,孔子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这么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首先是万世师表。到目前为止,我能找到最有意义、最具影响力的工作就是教师,但如果仅有知识的传授,没有精神和品格的提升,那么教师的尊严也就大打折扣。一名教师如果没有一点育人方面的成就感,做老师的乐趣也就少了大半。
当年,我做学生的时候,经常会想,如果以后我做了老师,一定要像某某老师那样,一定不能怎样怎样,我觉得自己将来应该会是个好老师。等到自己真的做了老师之后,我才发现做一个好老师真的不容易。但是,我想只要经常想着自己做学生那会儿的感受,努力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老师,那就一定不会是坏老师。我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受惠于许许多多曾经给过我帮助的老师。我希望将来我的学生回忆我的时候,也能够像我回忆我的老师那样充满感激!
人文学院 文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