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建筑通讯》

以匠心守初心 用数据筑坦途

作者:■文/樊金菊(华中公司)    
2025-07-10    

深夜十点的二工区办公楼,角落里的资料室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与台账翻页声交织成独特的背景音。作为二工区资料室的“数据守门人”,我伏案核对完最后一组盖梁混凝土强度数据,抬头凝视窗外的沉沉夜幕,仿佛看到远处桥梁墩柱如巨人列阵,近处涵洞工程在台账里化作一串串精准的坐标参数。这份看似枯燥的工程台账工作,却是我与同事们用数字丈量匠心的战场。

二工区桥梁与路基工程的资料填报,是横跨桩基、墩柱到填石路基的“数据长卷”。记得首次接触桩基台账时,面对成千上百的钻孔灌注桩的成孔记录、钢筋笼检测数据、混凝土浇筑方量,我像面对一团乱麻。是带着老资料员的台账结构图,在现场与资料室之间往返奔波,用红笔在图纸上标每根桩基的“成长轨迹”,才逐渐理清数据脉络。如今,每本台账扉页都贴着自制的“数据索引贴”,让查阅效率大幅提升。

“这个支座安装记录表,模板还能优化。”在周四的台账研讨会上,资料室主管王勇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栏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场景在资料室已是常态:为呈现最精准的施工成果,我们曾为极其微小的压实度偏差反复推敲检测点位,将预制梁板张拉数据的记录频次从“每周一报”细化到“每日一报”。当看到兄弟单位来观摩学习我们的时候,深感所有推倒重来的模板修改都是值得的。

面对各工区施工进度的差异,我们积极参与各种“台账攻坚”活动:去一工区观摩他们的台账联动系统,带着问题参加各单位组织的资料编制研修班,甚至向相邻标段借调优秀内业资料员驻点指导。记得在季度评比冲刺阶段,团队连续一个月开启“朝八晚十二”模式,不仅要加上速度,更要把握精度,力争朝夕,我们更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真谛。

如今,我们的台账系统已实现“一桩一档”电子化追溯。但每当夜巡经过灯火通明的施工现场,看到自己亲手记录的桩顶系梁正托举起延绵的桥面,仍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这或许就是工程资料员独有的浪漫:在数字与图纸构筑的虚拟世界里,见证着每一方混凝土、每一吨钢筋化作通途的传奇。

资料室的灯依旧亮着,台账扉页上“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座右铭在夜风中轻响。在这条用数据铺就的筑路征程上,我们将继续以匠心守初心,让每本台账都成为经得起岁月检验的工程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