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这片广袤而苍凉的土地上,丘陵崎岖,风沙如刀。在这片荒芜的工地上,现场管理人员头戴安全帽,日复一日地穿梭其中。那顶帽子扣在头上,仿佛承载着千钧重担,又宛如坚实的护盾。它能抵挡烈日与砂石,却无法阻隔天地间的苍茫与孤寂。
项目刚启动时,施工员老杨蹲在刚钻好的桩孔旁,眉头紧锁,仿佛被一道无形地枷锁束缚着。他的指甲缝里塞满黄土,对着图纸一琢磨就是半天,仿佛在图纸中寻找着破解难题的密码。年轻的九零后测量员小王,则举着沉重的仪器,顶着大风在支架间来回穿梭,脸被大风吹得通红皴裂,他依旧坚定前行。管理人员们常蹲在风里吃饭,碗里不时飘入几粒沙子,可他们却咧嘴一笑:“权当添点盐巴了!”在工人生活区里,休息的哈萨克族汉子哼起《卡拉库姆》,悠扬的调子在辽阔戈壁散开,为粗粝的生活抹上一层温情。这些艰苦中的微小欢乐,恰似荒凉戈壁上顽强开出的花儿。
施工过程中,技术难题与严酷环境夹击而来。丘陵地带地质复杂,施工区域70%坡度超过35°,地表和断面遍布不同规格的岩石,钻孔机械难以正常施工,桩机钻杆在受力状态下极易倾倒。面对施工难题,项目全员集思广益,向困难发起冲锋。最终决定采用“梯田法”:使用挖机在陡坡区域沿横排组串定点,横向推平。施工后,原本陡峭的坡地山体呈现阶梯状,大大提高了桩基浇筑成孔、成桩速度,降低了施工难度。
“我们终是扎下了根!”当光伏板在支架上稳稳安放,迎着夕阳反射出耀眼光芒时,大家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极目远眺,那一片片整齐的光伏板阵列,如同无数面镜子在广袤戈壁上熠熠生辉。曾经历的艰难困苦,已悄然化作脚下坚固的基石。轻轻拂去安全帽上的尘沙,帽檐下那一圈汗渍盐霜,便是戈壁颁发的特殊勋章,记录着建设者们的日日夜夜。归途回首,无垠的戈壁中,成千上万块光伏板已将阳光牢牢攥住,化作不竭电流,照亮
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