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遇见那个唱《梨花颂》的唐氏女孩时,她像颗倔强的种子落进我心里。2016 年的我未曾想过,这场与西安慧灵的相遇,会让助残之路持续十年。我就像握住接力棒的跑者,始终守在这场爱心长跑的赛道上,见证着志愿服务从青涩走向深沉的蜕变。
这十年,二十余万元物资与资金化作希望的星火,更让“心青年水站”从图纸变为现实。我们看见学员们踩着细碎的步子融入社会,看见慧灵从单校区长成多网点的温暖家园,这场接力也从单纯的物资捐赠,长成了一棵关于社会融合的大树。渐渐明白,真正的帮扶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用尊重与温度,搭建让每个生命都能舒展的空间。
起初的帮扶带着朴素的热忱,组织员工捐款、捧着学员的手工作品义卖,疫情时送防疫物资,缺粮时扛去米面油......后来我们拿起专业工具,为慧灵养老院刷亮斑驳的墙壁,给便利店修好忽明的灯盏,帮宿舍改装更安全的卫生间———当水泥漆覆盖旧痕,当灯泡重新照亮角落,我们突然意识到,物质帮扶如同止痛药,能解燃眉之急,却难破智障人士被边缘化的困局。
2019年,第一家“心青年水站”像破土的新芽。这不再是慈善秀,而是场勇敢的实验。教学员用简化账本记流水,练搬水桶的安全姿势,学“您好”“谢谢”的待客礼仪。心智障碍学员能否通过适当培训,掌握水站运营的基本技能?社会公众是否准备好接纳他们作为服务提供者而非永远的需要帮助者?在策划过程中,我们与慧灵工作人员反复推敲每个细节,从水桶搬运的安全方法到与顾客交流的礼貌用语,从账目记录的简化方式到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令人振奋的是,学员们展现出超乎预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热情,而社区的反应也从最初的怀疑逐渐转为支持。现如今,西安已经有三家心青年水站,全部实现盈利,同时作为一个成功的智力障碍人士就业项目,推广到广州、兰州等多个地区。
作为中建人,生活虽常被图纸与数字填满,但这十年与慧灵的交集,却让钢筋水泥间长出温情的花。建筑是凝固的城市骨骼,而助残是流动的血脉———我们用卷尺丈量楼房高度,也用十年光阴丈量爱的维度。未来,愿继续以工程师的严谨筑牢希望地基,让“心青年”的生活如我们建造的大厦般,在阳光下立得笔直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