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血液里的“北大红”

作者:·安倬玉    
2025-07-05     浏览(28)     (0)

作者在北大求学期间,受到红色温度和传承的熏陶,将“红色温度”用于科研,用“红色传承”激励他人。即将踏出校门,作者将继续用“红色温度”温暖患者,用“红色传承”激励青年医者。血液里流淌着“北大红”,作者的一生将以它为底色。

image.png

安倬玉在接诊急诊内科病人

八年求学时光匆匆,即将离开燕园的我,忽然发现“北大红”早已深深融入了我的血液。作为一名血液科的学生,“红色”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是我们日夜研究的血液之红,更是深深烙印在心中的北大精神之红。回望这八年求学路,有两段经历让我至今难忘,它们用“红色温度”和“红色传承”诠释了我眼中的北大医学。

2021 年春天,我的实验陷入了长达三个月的瓶颈期。我正埋头整理着看过数次的数据,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您好,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在网上看到你们团队的临床研究招募信息。”“为什么选择我们团队?”我随口问道。他的回答让我愣住了:“因为是北大的团队,让人放心。”

这句朴实的话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瞬间感受到肩上责任的分量。当他详细描述自己腹泻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为什么不开展肠道菌群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多模态研究?导师张晓辉教授听到我的想法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个思路很有意思,我们试试看。”就这样,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诞生了。

接下来的四年里,我们团队系统分析了300多例患者的多模态数据,包括复杂的菌群组学信息。北大独特的交叉学科合作平台让我受益匪浅,与深圳研究生院邹月娴教授、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的合作,为我们的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时,总有老师愿意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

四年磨一剑,这一系列研究最终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并登上了《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封面。但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不是这些学术荣誉,而是看到了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患者。基于我们研究开发的检测试剂盒已与企业签订转化合作书并应用于临床,菌群精准疗法也在临床中展现出良好效果。那位北外研究生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四年来我们成了朋友,他总是说:“非常感谢北大团队!”

这是北大赋予我们的“红色温度”——让科研有温度,让医学有力量。如果说“红色温度”让我学会了用心做科研、用爱暖患者,那么“红色传承”则教会了我如何将这份温度传递下去。

担任医院长学制学生党支部书记期间,我面临着一个不小的挑战:80 多名成员分散在三个院区五个年级,如何让大家真正凝聚在一起?经过反复思考和调研,我们探索出“党建+专业培养”的特色路径。“党员成长导生制”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创新。刚推行时,很多同学质疑这是否只是走形式。直到有一天晚上十点多钟,我路过实验楼时看到一位高年级的师姐正在手把手教低年级的师弟做细胞培养实验。师弟因为多次实验失败而沮丧,师姐不仅耐心指导技术要点,还分享了自己当年失败的经历。在那个安静的实验室里,传承的不仅是实验技能,更是坚持和担当的精神。

我们的“医路星光,榜样领航”系列活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胸外科的陈克终老师分享他从医多年的心路历程时,他的那句“每一台手术都是对生命的承诺”让很多同学湿润了眼眶。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暴婧老师讲述疫情期间坚守一线的故事时,她说道:“那时候最怕的不是病毒,而是辜负患者的信任。”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支部成员屡创佳绩。两年多来,我们支部成员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90 余篇,获得各类奖励奖学金的有80 余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每一个人的努力拼搏,更是党建引领下的精神力量。

即将踏出校门,我选择留在人民医院血液科继续工作。医学的道路漫长而充满挑战,但每当想起实验室里深夜的那盏灯,想起师长们眼中的期许,想起患者信任的目光,我就知道这条路值得用一生去走。我会带着这八年积淀的温度和传承,用“红色温度”温暖每一位患者,用“红色传承”激励更多的青年医者。血液里流淌的“北大红”,将是我一生的底色。(作者为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5届博士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