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三沐杏坛春雨

作者:·刘思宇    
2025-07-05     浏览(33)     (0)

作者在北京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收获丰富,参加国际组织实习和罗德奖学金获得等多项机会,在毕业之际,对北大表达了热爱和期待重返的祝福。

刘思宇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实习

在最初,北大是远方的星火。数年前,我从黑龙江的边境县城考入北大,其实早在高中时期,北大就已是我的精神家园。《燕园情》和《我的一八九八》两首歌曲,我已在深夜的书桌前听过、在心里默唱过千千万万遍。由北大发源的五四运动的场景时常在我眼前浮现,我在书上对那段历史圈点批注、字字流连,仿佛亲耳听到了那些呐喊,便无数次热泪盈眶。毫不夸张地说,是北大精神打开了我新的生命。我第一次知道,人生需有意义,且其意义不仅限于回报家庭,更在于承担更多人甚至国家之未来的勇气,而北大就是这样一处与国家和时代共命运的地方。

踏上旅程,北大是求学求真的广阔天地。来到燕园后,我发现它的丰富远超想象,这点燃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受益于北大的通识教育与全学科建设,在国际关系相关课程之外,我还修习了外语、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课程,获得了更健全的知识体系。在本专业的课堂上,我了解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困境,以及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在大二

时,我选择了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作为细分专业。此后,我深度参与了数个国际政策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基础。

向远方走,北大是通往世界的坦途。2023年,我幸运地通过了校内选拔,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前往联合国纽约总部的青年事务办公室全职实习。那是我第一次出国生活,世界在我眼前真实地展开了。我负责协助助理秘书长的日常工作,并赋权发展中国家青年更深度地参与决策。在我参与支持的第 78 届联合国大会、2023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等全球会议上,我看到了世界青年的力量。去年,我有幸获评罗德奖学金,成为了第十批罗德学者。我将在今年秋天前往牛津大学继续攻读公共政策专业。在那里,我将更深入地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在穿上学士服、与朋友拍下毕业照的一个个瞬间里,毕业的实感逐渐清晰。回顾前路,北大对我的塑造共有三重:素未谋面时,北大精神指引我找到了人生之意义;在此求学的前半时光里,北大的通识教育给予了我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在这的后半时光里,北大的发展机会又支持着我走向世界。

“未名博雅,家国天下”,脚下的这片土地于我而言意义非凡,它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也连接着我与更远的远方。此后,我不知道还能驻足欣赏多少次满湖的晚霞、眺望多少次石舫上的月夜星空,但无论如何,这里都将是我永远热爱并期盼重返的家园。如果再见总是难说出口,那么我更希望以祝福作别:我愿与北大的缘分长存,愿北大永远鲜艳、热烈、熠熠生辉。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25 届本科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