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大学的校园里, 总能看到一位步履匆匆的身影: 时而沉浸于实验室的微观世界, 时而在课堂上与老师热烈探讨。她是孟沈坤儿,一个从高中课堂的生物兴趣萌芽, 到大学实验室里破茧成蝶的青年学子。 在师长们的引领与自我的求索中,她以热爱为笔、坚持为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物科学逐梦篇章。
萌芽:三尺讲台点燃的生物火种
回溯科研之路的起点,高中生物老师对学科的热忱, 是照亮孟沈坤儿踏入生物科学领域的第一束光。高中阶段,遇到的每一位生物老师都会用充满激情的课堂,将 DNA 双螺旋、细胞代谢等知识娓娓道来。每当讲到关键处,老师们总会眼中带光地发问:“这样是不是很有趣?”这种沉浸式的教学如春风化雨, 让她逐渐发现生物学科的独特魅力。
老师们对生物的热忱如同火种播撒在她心田。在课堂的滋养中,她接过了这簇火苗,让启蒙之火在心中越燃越亮。这份由师长引领萌发的兴趣, 最终在专业选择的十字路口, 指引她坚定地踏上了生物专业的道路。 2021 年,孟沈坤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温州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正式叩开了专业学习的大门。
破茧:实验室里的迷茫与蜕变
初入大学时, 孟沈坤儿如同一只刚接触广阔天地的雏鸟, 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大一的课程表被高数、无机化学等公共基础学科填满。直到大二,她才真正接触到生物科学的核心, 生物化学、 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课程陆续展开。当她满心期待地走进实验室时, 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由于对微生物研究领域十分陌生, 专业实验技能让她在操作时手忙脚乱。 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的到来,成为她破茧的关键契机。
备赛的日子, 如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竞赛规则十分苛刻,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30 篇实验记录,既考验她的实操能力,更需要不断优化实验内容。那段时间,孟沈坤儿几乎每天都与指导老师、师兄师姐保持高频次沟通, 从实验方案的细节调整到数据图表的规范呈现, 每一个环节都经历反复打磨。 最让她感动的是, 竞赛指导老师始终给予她及时且细致的反馈。 老师的专业建议如同一盏明灯, 让她在高强度的训练中迅速掌握实验室技能, 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跨越。这段沉浸式备赛经历,不仅让她积累了扎实的实验经验, 更深化了对生物学科的认知, 让兴趣在实践中升华为更清晰的专业热爱。
这段研究经历,不仅带来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更帮助孟沈坤儿构建起系统化的科研思维体系。 目前,她已累计斩获两项专利,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并在“挑战杯”省级竞赛中摘得金奖。曾经在实验室里流过的汗水, 早已化作翅膀上坚韧的羽毛,赋予她翱翔科研长空的强大力量。
引航:师者如灯塔照亮前行路
大二才开启科研实践的孟沈坤儿,因进入实验室的时间较学院多数同学稍晚,起初倍感焦虑,担心落后。 通过主动向辅导员和同学求助, 她结识了学业导师邹慧熙老师。在邹老师的专业引导下,她逐步明确了兴趣方向。 当明确自己更倾向于研究微观生物领域后, 邹老师向她推荐了专注分子与细胞研究的曹鹏老师,这位同时担任竞赛指导的导师,就此成为她科研道路上的关键引路人。
初入实验室时, 曹鹏老师用心地带领她和团队成员熟悉设备操作流程、解析实验室核心研究方向, 以系统化的入门指导帮助新人快速建立科研思维框架。 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备赛期间, 曹鹏老师的指导展现出极致的专业性与责任感。即便团队因调整格式、优化图表忙碌至深夜十一二点, 发送的咨询消息依然能得到及时且细致的反馈。 这种超越常规的投入, 让孟沈坤儿深切感受到师者对学生成长的全情投入。
灯塔:给迷茫者的逐梦指南
如今的孟沈坤儿,是学弟学妹眼中的“榜样学姐”。 面对那些在生命科学大门前徘徊的新生,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验。
“生命科学如同枝繁叶茂的大树,有人钟情于枝头的繁花,有人痴迷于根系的深邃。 ”她建议新生首先应明确兴趣方向,找到愿意深耕发展的细分领域,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寻求精准且专业的发展建议。 其次,打好知识基础,无论是参与学科竞赛、开展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还是规划升学深造,扎实的知识储备都不可或缺。 同时,要善于整合身边资源,除了专业教师, 辅导员也是重要助力。孟沈坤儿还提到多元渠道拓宽专业视野很重要, 平时多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优质公众号, 可以获得前沿科研成果与行业动态的信息,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从高中课堂的火种启蒙,到大学实验室的破茧成蝶,孟沈坤儿的成长轨迹既是青年学子与生物科学的双向奔赴,更是师者匠心与学生奋斗的温暖共振。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怀热爱,勇于追寻,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未来,她将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前行,在生物科学的浩瀚星空中, 续写新一代追光者的璀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