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版-----------------
(上接1版《构建可持续的创新引力场》)
针对这一痛点,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一手连接高校科研团队,一手培育市场化经营团队,研究院孵化的机器人企业“致远”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项目团队由交大教授、技术天才少年和资深企业高管组成,在研究院支持下,项目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技术验证和商业模型构建。目前该模式已复制到大模型等多个领域,“经营团队+技术”的组合在技术正式成立之后,经营团队主导企业经营和未来发展。
◆在资本寒冬中,孵化器如何设计“资源换股权”“政府补贴联动”等非现金支持模式?
李宇阳(环上大科技园总经理):目前是资本寒冬,全世界经济都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整个创业过程中都需要钱,要把这个过程切得更细,针对不同阶段去提供不同的资金方面的支持。
刚开始第一笔钱最理想的投资人肯定是天使投资,因为在刚开始的阶段,商业模式和技术都不成熟,特别是前沿领域的前沿技术项目,初期往往难以获得市场认可。针对这一现状,环上大科技园针对创业不同的阶段提供不同的资金方面支持。目前我们希望通过公益和半公益的支持来支撑项目开展,但是争取政策的支持有很大的挑战,我们科技园就是要当好翻译器,帮我们的教授或者青年创业者拿到第一笔钱。
获得初始资金后,项目将获得为期6-12个月的免费空间支持,这是一个商业验证的环节,验证成功继续往下走就变成了一个商业主体,去参与市场竞争,如果验证失败就回归自己的主业。这样会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的信心。第一笔钱解决,项目变成商业主体之后,会自己去市场争取资源。
环上大科技园今年成立“未来产业创新工程院”。这一平台既非传统孵化器,亦非学术机构,而是专为“非共识创业”打造的试验场。我们聚焦于青年群体创新创业活力最旺盛的阶段,为有想法、有冲劲的创新者打造产业导向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通过整合跨学科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在学科交叉领域挖掘新技术,孵化新成果,并针对具备商业潜力的项目提供资源扶持与专业服务,加速成果向产业的转化。
◆如何看待“超级个体创业者”(如单兵开发AI工具月入百万)现象?这是否会颠覆传统孵化模式?
王佳梁(上海交大工研院执行院长):AI盛行之后,越来越多的“超级个体”出现,AI时代的创业范式已从“技术精英主导”转向“多元背景协同”,超级个体与轻量级团队的崛起成为可能,甚至未来会出现更多的一人“独角兽”公司。我们正在探索有没有可能用AI原生的这些能力催生出一些新的可能性。AI本身是比工业革命更大的一次转变,往往在时代变革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成为过去,新的范式开始萌生。自媒体也是新的传播范式,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超级个体”出现,甚至新的项目不是靠一轮一轮融资,仅靠早期的种子投资就可以实现。
我们也在探索三种创新模式,首先是适应“超级个体”时代的创业支持体系,通过“超级个体实验室”培育一人“独角兽”企业;其次是运用AI技术重构孵化流程,开发智能体辅助创业公司完成招聘、资源对接等工作;最后是构建中国最大的AI原生人才库,突破传统学历限制,发掘散落在各领域的实战型人才。我们和云启成立了交大云启基金,做一些早期项目的投资和联动,我们在交大徐汇校区附近有一个很小的园区,方便教授和学生到这边来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连接很多大厂资源,本身我们也希望能够把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的AI场景开放给创业者,构建一个AI的概念研究中心,把大公司和创业公司联动起来,让大家一起去开源做一些早期的MVP。
◆在这个时代创业公司怎么去构建创新壁垒?
李文珏(星连资本【Z基金】合伙人):大模型发展已经走过两个重要阶段,现在正进入更具挑战性的第三幕。第一阶段依靠海量原始数据(rawdata)进行基础训练,第二阶段把非常高密度的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一定的引导和RLO,让模型在智能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而当前第三阶段的关键在于“高价值问题交互”——人类提出深度问题(insidequestions),模型非常快速学到这些数据和环境,再去大幅度提升它的智能。
如果按照这个叙事,对于创业者而言,“交互”是非常好的构建创新壁垒的方式,这包括产品的设计和新的交互范式的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