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校报》

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举行

2025-06-17     浏览(16)     (0)

文章介绍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新一届社联将继续引领广大社科工作者,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愿景和使命。社联也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加大对青年奖项的关注与支持力度。社科界将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发展和贡献,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等重大问题。

据青年报记者刘昕璐报道 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热切期盼中,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于6月3日举行。代表们齐聚一堂,共话上海社科事业创新发展的愿景与规划,畅谈使命与担当,要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全国先进工作者王公龙说,社联在引导上海社会科学界研究、阐释和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方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聚焦主题、汇聚力量、提供支持、积极宣传上,让党的声音传遍浦江两岸,飞入寻常百姓家。他期待社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力度,激发学会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理念,打造更多精品传播载体和平台,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为党的理论的宣传和普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2021年上海社科新人宋弘说,从博士毕业到教授,在学术成长过程中,市社联给予了诸多鼓励、培养与支持。“社联的气质与我所在的复旦大学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尊重学术、尊重学者、追求真知,作为青年学者,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我觉得非常幸运。”宋弘表示,如今,正身处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中国的发展实践正在不断突破传统理论的边界,这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愿新一届社联继续引领广大社科工作者,扎根中国现实、立足重要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参与和见证了自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上海市社联在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等方面推出的一系列新举措、新探索,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新成效。梅兵认为,本次大会的召开,必将成为推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要契机。她相信在新一届社联的带领下,上海社科界必将以更大的信心和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来自高校的代表,梅兵表示,未来也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和推动高校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争当“排头兵”,在理论创新、咨政建言、文化传承繁荣等方面更加努力工作,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更多力量。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谈道,上海社科扎根中华文化,胸怀世界,特别是在面向实践、服务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作出贡献。“上海市社联推动成立全国首家区域国别学会,鼓励学者关注国际形势,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展开深入研究,为我们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打开多扇窗口,这些研究成果也为政府决策、企业走出去等提供有力支撑。”姜锋认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为此做出理论贡献,也是社科界同仁的崇高使命,相信在社联第八届委员会的推动下,上海社联将继续引领社科工作者贡献中国智慧、上海经验,上海社会科学事业必将迈向新高度,创造更多辉煌。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文锋表示,展望未来,期待上海市社联持续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奖评审机制,紧跟时代发展,挖掘更多新兴领域的优秀成果;同时,加大对青年社科人才成果的关注与支持,完善青年奖项设置,助力青年学者成长。他期待上海市社联带领广大社科工作者,续写社科事业新华章。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副会长吕志峰说,自己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的一员,还是社科管理队伍中的一员,从这份工作的视角,更加体会到了社联的高瞻远瞩和脚踏实地,以及社联工作的高度、深度和温度。他相信,这份高度、深度和温度一定会继续,新一届上海社联的工作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编者按:过去8年来,全市社科工作者立足新的伟大实践、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推出一批重要社科成果,推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展现出蓬勃发展新气象。面向未来,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潜心问道、述学立论?本报特别刊发上海市社联新一届主席团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原载上观新闻、《文汇报》的文章,以飨读者。


以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重要使命

作者:梅兵

当前,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再探索再建构的自身所需,更是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的时代所需,需要明确方向任务,持续加快推进。

一是深化“两个结合”,发展有思想方位和文化根脉的中国教育学。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首要的是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新中国成立之初,孟宪承、刘佛年等老一辈教育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如今,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时期,仍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尤其是要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最新成果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还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根基与脉络,并紧密联系现实,推动中国教育传统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创新中彰显现代意义和时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就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师道文化精髓,同时又对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的生动实践和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形成了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

二是坚持立足实践,发展以回应重大问题为牵引的中国教育学。实践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积累的经验、形成的模式等,是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各项改革任务的逐步落地实施,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来源将愈加生动有力,要切实增强推动教育实践创新走向教育理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立足所在学科领域实际,瞄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重大问题,推动梦想导向的自由研究与贡献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双轮驱动”,形成能够回应重大关切和重大问题的标志性成果。

三是推动方法创新,发展范式转型和融通中外的中国教育学。要主动因应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对教育实践和教育学科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探索推动从传统的单科发展的“小教育学”向综合交叉的“大教育学”转型,以“教育+”心理学、脑科学、测量学、数据科学等的多学科协同联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为教育学科转型发展和研究范式创新赋能。要探索推动从思辨性经验研究为主向长周期实证研究转型,重塑教育学科研究范式。此外,大力推动中国教育学“走出去”,从以往沿用西方教育学话语体系为主的“本土化”,转向更加“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国际化”,在国际议题设置、话语引领、模式创新、方案提供、经验传播等方面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整体提升,努力构建既有中国特色、也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系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以“通心”厚植文化主体性

作者:瞿骏

新时代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厚植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让我们的文明自信有根本依托。而厚植“文化主体性”就需要历史工作者能够“通心”,能够通“社会的心灵”,也能够通“国家的心灵”。

从通“社会的心灵”说,早在1923年瞿秋白即言“欲了解一国的社会生活,决不能单凭几条法律几部法令,而要看得见那一社会的心灵”。这对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极重要的提示。因为历史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而研究“人”就要研究“社会”。虽然过去已矣,历史工作者不得不依靠“故纸”来研究“社会”。但在20世纪30年代傅斯年等已大大扩张了何为“故纸”的范围。今日在智能时代何为“故纸”的范围和如何利用“故纸”更是有了革命性变化。但从唯物史观出发,有些基本原则不会改变。要真正深入地研究“历史社会”,就需要既借助“故纸”的传统力量和由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力量,又要有意识地摆脱它们的局限。真正推进研究需要进入过去和当下的中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里去。好的研究要做到“观察不止于观察事物本身,还该找出似无实有的暗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历史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陷于故纸,也不能沉迷新技术,而是要让研究触碰社会、接上地气,感受大多数人的感受,思考大多数人的思考,以努力理解和揭示“社会的心灵”。

从通“国家的心灵”说,历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大趋势是向内凝聚,多元一体。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这样的大趋势和大传统构成了中国“国家的心灵”。有此认识之后,历史工作者就要从每一个断代和每一个专题出发,认真研究这样的大趋势和大传统,为让广大群众对此产生全面认知和切实认同作出贡献。在此过程中有两点尤需关注。第一要关注到这样的工作事关“如何认识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将这一重大问题“从天上拉到了地上”,从现象的讨论发展为本质的论争。时代发展至今日,历史学必须走出自筑的藩篱,充分发挥学科之间的联系合作,与考古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相关理工学科的工作者开展共同研究,将书斋里的工作与走出书斋的工作全面深度地结合起来,根本目的均在研究通透,继而讲述清楚“历史中国”是什么和“现实中国”是什么。第二要关注到这是与广大群众深度联系、休戚相关的工作,而不是象牙塔中的阳春白雪的工作。历史工作者探寻“国家的心灵”的努力,与文明自信的确立、国家治理的发展、社会建设的进步、民族团结的巩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密切相关,而且作用甚大。从此意义上说,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打牢基础的是历史学研究,与其同频共振的是大中小学历史教育,而检验其建设质量的则是历史学的大众传播与人民认同。

总之,历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历史研究都能直接触碰“社会的心灵”,每一部史学作品都能不断强固“国家的心灵”。若经过这样的努力,“通心”渐渐成为了史学的标准和共识,则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将能更加行稳致远。

(作者系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