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校报》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

研讨弘扬与落实教育家精神的机制路径

2025-06-17     浏览(13)     (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落实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暨研讨会于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和阐发、选树和传播、培育和评价等主题展开研讨,共同探索弘扬和落实教育家精神的机制路径。 以上内容为根据原文内容概括出的主要信息,但可能并不全面。

本报讯 2024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落实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暨研讨会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和阐发、选树和传播、培育和评价、协同和发展、衔接与共生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商弘扬与落实教育家精神的机制路径。会议由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吕志峰主持。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指出,2023 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要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教育界树立了重要标杆。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大持续关注并率先呼吁提炼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正式提出后,学校积极响应,研究和制定了全校行动方案,汇聚校内外多领域顶尖专家力量。梅兵强调,此项研究不仅致力于深化学理研究阐释,更旨在为从国家层面切实推动弘扬和落实教育家精神提供机制、路径方面的决策建议,并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大力弘扬践行的广泛共识和良好氛围。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杜成宪教授指出,当前,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与数智时代需求的适应性不足,教育家精神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存在矛盾。他建议重点研究如何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全面深刻地认识理解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对教育家精神进行深入系统阐发,并探索其与国外教育思想的对话,建立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的生成和阐发机制。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指出,当前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落实典型选树机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不足,教育家精神传播的有效性和深度不够,教育家精神传播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跨文化障碍。他建议重点研究完善国家教师荣誉表彰体系,提高其科学性和公正性,使其成为培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抓手;推出一批教育家型的优秀教师典型,克服区域和文化差异,建立有效的典型选树和传播机制。

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教授关注到,当前教育家精神与日常教学实践脱节,普通教师内化动力不足,评价机制尚待完善。他提出应研究如何将教育家精神系统性地融入师范生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并贯穿“优师计划”“国优计划”等国家重大计划实施全程,建立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的浸润培育和评价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邓睿老师就当前弘扬与落实教育家精神的协同目标驱动力不足、动力整合不突出、组织机构不健全、沟通协调不顺畅等问题进行剖析。她强调需重点研究如何有效推动政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文博及纪念场馆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教育家精神的协同落实和发展机制。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工作与研究部主任于维涛指出,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落实存在衔接机制不畅、精神传递断层、融通渠道有限、教育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他建议聚焦衔接、融通和共生规律,探索将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和贯穿新时代教师队伍选、育、管、用“全环节”,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全场景”,建设职前职后教育的“全学科”,形成教师培养的“全链条”,打破壁垒,促进经验与资源共享,建立衔接融通和共生机制。

(下转4版)


-----------------转版-----------------

(上接1版《研讨弘扬与落实教育家精神的机制路径》)

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通过书面发言参与研讨。她殷切期望华东师大能肩负构建教育家精神系列课程的重任,纵向传承、横向贯通、以实践支撑,将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通过创新形式播撒到广大教师的心田,激励教师自觉修为、拔节成长,调动生命精华不懈奋斗,创造立德树人的新辉煌。

江苏基础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高度肯定了研讨会的重大价值。他指出,研讨会深刻把握并彰显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充分发挥了华东师大深厚的教育学原理研究积淀与学科建设优势,在理论建构方面潜力显著,并注重理论探索与现实关切的紧密结合。他期望通过深入研讨,共同探索构建中国教师的精神坐标体系,让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强国事业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国家一级教授袁振国强调了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强国灵魂的核心地位,建议重点深化五大机制研究:以项目为载体的理论支持机制、以榜样引领为核心的感染力塑造机制、注重实效的现代传播机制、突破观念利益壁垒的协同机制以及以培训为基础的传承机制,确保机制研究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邬志辉教授强调,解决当前教师问题的关键在于价值认同,这既要有高标的榜样,也需要有底线的标准,应该通过微观、感人的故事化传播而非单纯说理,让教育家精神真正融入每位教师的价值观念中。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刘三女牙教授主张将教育家精神置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内核中诠释。在理论层面,需兼具崇高理想与可操作性指引;在方法层面,需关注教师能力建设与人工智能赋能;在实践层面则强调教育家精神是“养育”过程,需在大中小学一体化等实践中融通落地。

西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时见教授围绕教育强国背景下的长效机制建设提出见解。他阐明了教育家精神对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可替代性;建议明确不同弘扬主体的责任与协同机制;探索教育家精神全面融入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倡导动员中小学参与实践基地创建;保障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资源供给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教授建议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教育家精神落实难点的调研,将主要研究对象从中小学教育领域适当拓展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适当引入国际比较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研究院院长侯怀银教授认为,教育家精神研究应体现历史与未来、国际与本土、理论与实践等多维度的融合。他建议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论解读并形成特色阐释;组织出版教育家精神方面的丛书;强化结合校史的典型经验研究和案例研究;将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和落实与未来教师培养深度融合,推动其进学科、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活动和进管理。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卢晓中教授建议深入阐释中国教育家精神的独特性;将概括性表述转化为可长期指导实践的操作性话语;处理好机理研究与机制设计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共享合作机制。

曲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戚万学教授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战略高度,他建议加强教育家精神的话语体系研究及国际视野;深入探究协同机制的动力来源与数智赋能路径;针对性研究不同类别、层级教师的培养。

会议最后,梅兵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华东师大将紧密联系自身办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实际,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探索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有效路径,推进这项关乎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大事业。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