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南四年,总觉得成长得还不够,但也万幸“卒或有所得”。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上,李霞飞老师告诉我们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提出了最大的“问题域”,任何社会现实问题的回答都绕不开马克思主义。我也发觉,当我们真正走进马克思主义时,我们的一生就不只属于我们自己,而是与千千万的人们产生了联系……
毕业季的主题是“致谢”,人们对于“谢”的认识多是出于感性的情感动力。在感谢一路上对自己提供帮助的主体时,人们努力赋予对象(人、事、物)以意义,这固然动人与煽情,为本科四年画上一个沉甸甸的句号。可是在我看来,“谢”本身不具有价值,知道“为何而谢”“如何去谢”似乎更具深刻性、发展性和长远性。
我最想要感谢的人是针对我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的胡栋材老师。当我意识到,老师对学生的支持和托举恰如一位父亲总觉得怎么帮都不够时,一股“知恩图报”的强烈情绪就向我涌来。胡老师对学生的“好”总让我觉得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素质的不足,让我意识到必须得比学赶超。原来真正的“为你好”,不是光嘴上说“你当如何”,而是像胡老师一样“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真诚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如沐春风”般升起踔厉奋发的动力。我还想感谢指导我学年论文的洪兴文老师。她除了对我的学术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还时时提醒我提前为未来的学习、职业、情感早做谋划。她像我学术上的“母亲”,为我树立严谨治学的典范,她的背影也一直提醒我女性不该只是家庭的守卫者,更应该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去勇敢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心中的感谢,还想献给马院里“授我以渔”的老师们。马院是我在中南的归属地,是“家”一般的存在。在这里,我接受着专业知识的熏陶,拥有综合素质提升的锻炼机会,在丰富多彩、意义非凡的活动中成长进步,从懵懂羞涩、莽莽撞撞到成熟稳重、落落大方,直至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是母院提供了太多太多深厚的土壤,一颗小树苗才得以茁壮成长。
还有一群人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是怎样的一群人啊,他们热情、奋进、团结、友爱,他们时常在早晨七点在教学楼外面大声朗诵《青春万岁》:“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他们身体里翻涌着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他们深刻关切着“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人生课题,他们与我毫无血缘关系,却彼此关心、引导,共同学习、进步,拒斥一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誓要摆脱后现代对人的“消解”。因为遇到这样一群人,我此后的大学生活不再稀里糊涂、“牙疼而不自知”。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愿我们不论在任何地方、何种时候,都拥有照亮更多人的热情与素质。
谢是永远谢不完的,一切都有落点。我不喜欢用“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结尾,因为过去固然有“美好少年时”,可我更中意不断跌倒又站起来的自己。突然想起从前誊抄在素材本上的一句话:“删去我人生中的任何一个片段,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当时我为这句话所吸引时只隐隐觉得这句话语背后的韧性好大,现在才发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揭示的正是这个规律。
我想,最好的感谢方式,就是——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使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一句话,一起投身于“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