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南大学 - 《中南大学报》

大 学 与 我

作者:□湘雅药学院  朱皎皎    
2025-06-15     浏览(22)     (0)

作者决定读博,在药学领域继续探索,感谢父母的支持和大学提供的资源平台。作者在大学期间逐渐摸到了药学的轮廓,并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思辨能力。实验室的经历和导师的指导让他有了活着的兴致和价值感。尽管前路可能充满挑战,但作者仍将保持初心。

决定读博,是在一个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下午,没有辗转反侧的思虑,亦无破釜沉舟的壮怀,是一个随意又随性的决定。一如十年前的夏天,没有太多的权衡与谋划,我随心所欲地选择了药学。十八岁的我不懂,仅凭一时的兴趣和莽撞,推开了药学之门。而二十三岁的我,依旧冲动,决意在这一领域继续摸索学习。在这一点上,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笃信“人是自我选择的总和”,在我遇到的诸多人生隘口上,都给予我充分的尊重与信任,鼓励我遵循内心,勇于探索,审慎求证。而今,硕博六载如沙漏将尽。回望来时路,荆棘与晴岚俱在,却无一步虚行。

大学伊始,我常独自坐在图书馆的窗边。阳光透过玻璃斜斜地切进来,把我的影子钉在墙上。那时我总在想,知识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它像一条没有尽头的走廊,我在这头,命运在那头。那段日子像走在雾里,每一步都踩不实在。中南大学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在雾中时隐时现。我跟着人群走,他们去哪儿,我也去哪儿——学术报告厅、创新项目答辩会、实验室的入门培训。说来可笑,正是这些盲目的跟随,让我渐渐摸到了药学的轮廓。那些会议和项目,起初不过是简历上需要填充的空格。但当你不得不为某个创新课题熬夜查文献时,当你站在答辩台上结结巴巴地回答评委提问时,药学就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铅字了。大学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给你足够多的机会去犯错,又在每次犯错后,悄悄在你手里塞一点真东西。

为此,我很感谢中南大学为大家提供的各类教育资源与平台,以及湘雅药学院安排的详细的实验教学课程和实践活动。这些经历和经验,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并逐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尤其是在大四为期一年的实习,周文虎教授和丁劲松教授在科研和产业两方面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年像一块磨刀石,磨去了我的浮躁与浅薄,为我后续六年的研究生生涯奠定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这六年,我很感谢导师们对我的指导与关怀。我自知为性直率,是一个好发议论的理想主义者,亦复为求全责备的完美主义者。于诸事,皆持严谨笃实、矢志不移的态度;故而,在日常及修业过程中,常有过于较真、拘泥不化之时。如今回想,两位恩师给予我最珍贵的,不是某项具体的实验技术,而是那种“半自由”的成长空间:既充分尊重我的个性与意念,又不失时机,于关键时刻,善为提醒,巧为指引。他们的教导像一剂缓释胶囊,慢慢释放着它的药效。早前,我以“知识改变命运”为目的,视大学为知识的传播地。而这六年,我开始从对目的的焦虑转向对过程的关注,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着的兴致和价值感。才知大学更在于育思想之力,即思辨之能。知识与思想,虽无截然之界,但其精神格局是不同的。前者重传承,后者重创造。承蒙两位恩师的教导,让我学会了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怀疑中批判,充分锻炼了我的思辨能力,这对于我往后的工作生活极为重要。

实验室的灯光暗下来时,窗外的樟树叶子正在风里沙沙作响。这六年像极了跑胶的电泳仪,不知不觉就把时光分离成一段段带着荧光的条带。那些深夜里的讨论,那些失败的实验,还有突然出现的阳性结果,都在记录本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印记。前路或许还会像没调好焦距的显微镜,看得见轮廓却看不清细节。但只要我们怀着最初那份笨拙的真诚,就像第一次用移液枪时的手抖,第一次写论文时的词穷,这份初心就永远不会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