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师范大学 - 《江苏师范大学报》

服务区域发展筑牢工科担当

作者:○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  潘震鑫    
2025-06-25     浏览(117)     (0)

电气学院积极深化改革,拓展办学方向,聚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通过机制共建、学生共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工科贡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明确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25年,学校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提出了“改革、拓展、转型、提档”工作主线,对健全完善校内综合改革工作机制作出新的谋划。电气学院作为全校最年轻的工科学院之一,长期以来坚持以改革为动力,锚定发展目标,强基础、建特色、试新路,努力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工科贡献。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融入中心工作,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党建与业务“一融双高”。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教育引导教师心怀“国之大者”,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全覆盖,取得了课程思政示范中心、立德树人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等一批建设成果。

围绕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需求,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建好控制工程、人工智能2个领域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平台,构建校内外协同的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与地方联动、与产业融合,成立创新创业中心,与企业联办“卓越工程师班”,为学生提供更优的课程体系、更强的职业引导,近三年来获得“挑战杯”国赛银奖等多项标志性成果。

当前,全球产业正在经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为核心的技术革命,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都要求工科教育进一步融合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跨学科知识,工科学院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方式也需要随之作出转型和拓展。电气学院将积极顺应时代趋势,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主动应答,实现学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学术梯队建设以及对外合作网络的优化升级,为“十五五”谋篇布局确立战略支点。

一、机制共建,巩固合作基础

一是建立“双融合”的合作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相融合、企业党建与高校党建相融合,为校企高质量合作提供坚实保障。面向产业需求,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方向和师资队伍优势力量,以党建共建为依托,打破组织壁垒,构建“共谋共建共享共赢”的校企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双师双能”的合作团队。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凝练师资队伍,重点打造牵引供电与应急储能、电机设计与控制、数字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人工智能与大健康、交通控制与安全等5个团队。选择相关企业开展密切合作,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邀请企业选派“做得好、说得出”的优秀工程师担任学院“企业导师”,以多种方式参与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积极聘任校本科生企业导师、研究生企业导师、省产业教授等。

二、学生共育,培养优质人才

一是以产业发展引领专业调整。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行专业优化调整,建好人工智能等战略急需专业,发展“工程智能”,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工科,加速搭建从科学技术到产业应用的桥梁,建立并发展学院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特色。深度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充分接入企业项目和企业技术设备,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适应产业边界模糊化对人才跨学科能力的需求,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培养具备更多“非技术因素”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按企业需求规划培养模式。真正以社会需要和行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就业方向”相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入企业生产技术和案例,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教学团队。以“认知实习、模拟实践、生产实践、创新实践”递进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办好与信捷电气联合设立的“卓越工程师班”第二期,改进项目制教学方式,提高个性化精准化程度。围绕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进一步联合企业设立培养专班,探索开展体系化的校企合作教育改革。

三是在企业一线建立思政课堂。构建“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实践引路”校企联合思政育人体系,探索“课堂+工厂”“教师+工匠”育人路径,形成校企优势互补的协同合力。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让学生在生产一线感受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塑造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资源共享,强化科技攻关

一是深化合作领域。构建“教育—产业”双螺旋创新生态,发挥高校教师研究优势,依托团队方向,在新能源(储能)、人工智能等领域寻找更多合作生长点。精准选择学院优势力量对接企业需求,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转让等多种方式拓展服务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联合申报项目。以人才联合培养、技术联合攻关为基础,校企共同申报各类科技项目、产业项目以及省工程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各类创新平台,融合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的全面对接。

三是发掘创新潜力。将导师和研究生作为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主力,以“校内导师定期研讨—研究生长驻研发—企业导师现场指导”模式开展技术攻关和转化,实现专业硕士选题源于企业,邀请企业导师全面参与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培养环节,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长线跟踪,及时对接市场需求,为优化学生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持续提供第一手资料。

面向“十五五”,电气学院将紧扣校企融合这一支点,打通资源共享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出高素质工科人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在学校改革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新时代工科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