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农历五月初五,粽叶飘香,又是一年端午至。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端午的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古代。其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最为人们所熟知。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一心报国,却遭奸佞排挤,被楚怀王疏远、流放。当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痛感国家沦亡,理想破灭,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怀着满腔悲愤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哀痛万分,纷纷划船打捞,为了不让鱼虾啃食他的遗体,又将米团投入江中,此后,便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传说,蕴含着人们对爱国志士的敬仰与缅怀,也为端午节注入了浓浓的爱国情怀。
端午的习俗丰富多彩,宛如一幅绚丽的民俗画卷。包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环节。翠绿的粽叶、晶莹的糯米、香甜的红枣或咸香的蛋黄,在一双双巧手下,变成了一个个饱满诱人的粽子。煮粽子时,袅袅升腾的热气中弥漫着粽叶的清香,那是家的味道,也是端午独有的气息。赛龙舟更是端午的重头戏,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江河中飞驰。舟上的健儿们,喊着激昂的号子,奋力划桨,溅起层层水花。岸边的观众们则欢呼呐喊,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那热烈的场面,不仅展现了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也让端午节充满了活力与激情。此外,挂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也都寄托着人们驱邪祈福、保佑安康的美好愿望。
在家里,端午节总是充满了温馨与欢乐。小时候,每到端午前夕,奶奶总会早早地准备好粽叶、糯米和红枣,手把手地教我包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两片粽叶,卷成漏斗状,装上糯米和红枣,再用粽叶包起来,用绳子扎紧。可我的小手总是不太听话,包出的粽子不是漏米,就是形状怪异,奶奶看着我笨拙的样子,总是忍不住笑出声来,然后耐心地帮我调整。在奶奶的指导下,我渐渐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当看到自己包出的一个个像模像样的粽子时,心中满是成就感。
如今,岁月流转,奶奶已渐渐年迈,包粽子的任务也逐渐落到了妈妈的身上。但每年端午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的场景,始终未曾改变。我们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小小的粽子,不仅包裹着美味的食材,更凝聚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