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在想:海是什么样的?
想象不如行动,于是我背着行囊,坐上了去青岛的高铁。窗外黑压压的,只有一轮明月高悬,似乎它也怀揣着与我同样激动的心。海,对我来说本是遥不可及的,可一个半小时的列车冲散了这一想象,海,近在眼前。
下了车,坐上地铁三号线,转瞬间就到了栈桥。我站在远处看着喂海鸥的人群,心里跃跃欲试,于是买了油条来到栏杆旁。当海鸥衔走油条的刹那,害怕与喜悦同时将我掩埋,我拔腿就跑,扔下油条与海鸥,与海风拥了个满怀,以前听他们说海风是咸咸的,不过在我看来,挺硌牙。
第二站我与朋友相约,去了石老人浴场,这里与栈桥不同,一个个帐篷坐落在沙滩上,仿佛是一个绝佳的野营点。我们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相框和胶水,抓起沙子洒在相框里做成沙画,想封存住海的味道。我们穿着拖鞋,走在海边,海水似乎有所感应,慢慢上涨,冲过我们的脚踝,大概是不想让我们离开。虽然这场旅程仍未结束,但我必须和这片海告别了。
第三站去了五四广场,这里的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上镜感,让我忍不住为它全方位摄像,海的对面是红色的五月的风雕塑,让我仿佛看到了那段“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革命历史,这片曾被占领过的土地,以她的方式记录着历史。
中午的日头很盛,我们的肚子也在诉说着自己的孤寂,于是我们找了个饭馆,准备着大吃一顿,刚坐下点完菜,耳边便响起了邻桌一家人的对话,“爸爸妈妈我们下次还来这里看海吧,这里好舒服”“当然可以,但是你难道不想去看其他更广阔的海吗?”“想!”。听着他们的对话,一股奇特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对啊,或许我也该去那更广阔的海。
海是什么样的?它是海鸥,是沙滩,是高挂的太阳,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它是千篇一律但又有所不同。我想,海是可塑造的,它保持着原本的样子,在不同的人心中幻化成不同的喜悦。
带着找到的答案,我坐上与来时相反的列车,闭上眼睛,回想着所见的大海,我想,或许还有更广阔的海在等我。
嘘,你听,海浪说:我也在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