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一直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人都爱看方言电视剧,比如四川的林堂原、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福建的有世间路亦难忘、东北的刘老根马大帅……。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说四川话的主角动漫时,那种新鲜感让我至今都回味无穷。
那么什么是方言呢?方言就是区别于普通话的地方性语言。它既是语言学的问题,还和政治和历史文化都有点关系。
如今,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浪潮之下,方言逐渐被新一代的年轻人遗忘,我曾问过身边的许多同学,有不少的一部分都没有掌握住他们本地的方言。如此看来,方言的影响力貌似在逐渐下降。在写作之前,我也去网上搜寻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有许多人认为普及普通话和保留方言事实上是很冲突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方言现在的生存空间被普通话挤压的所剩不多了,不是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父母辈讲方言学校讲普通话,所以都能学会的时代。有人认为按现在的交通交流的通畅度,方言是会消失的,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
如果说方言是天然的,是从地理文化里面长出来的,那么官话则是被政治设计出来的。自从秦始皇规定书同文以来,我们书写有了统一的标准,越来越关注语音规范、通用语成了维系国家长久大一统的重要原因。标准语和方言的对立,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与个体或者地方的冲突。一味地推广标准语是不是就完全正确呢?我觉得不是。虽然我们有讲官话的传统,但归根结底,普通话只是一个工具语言,是为了给交流提供便利,从而把国内各地的人们串联起来。它是没有感情色彩的,真正蕴藏灿烂文化的往往是非标准语。哪怕是京剧,展现的也是北京的地方特彩,不能够简单的和官话画上等号。而且他们背后的情感寄托和地域色彩也奠定了人们最底层的文化根基。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其实就是保护方言的意义所在。方言就像是一种味道,它跟吃饭一样,光是听到就可以唤起人们底层的共情。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大一上学期结束后寒假回家的那一刻,时隔半年,我终于在家乡的高铁站再次听到了那熟悉的口音,这让我有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仿佛飘了半年的落叶终于找到了归属。家乡的方言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记忆,我的童年、我的情谊、我的成长,都以方言的形式讲述着,即使离家,它也仍在存在于我的内心深处。
大一统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如果没有各种多元的本土特色,又谈何一个大中国概念之下的中华文化呢?要知道,标准语和方言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互斥的关系。推普不是为了消灭方言,也不意味着方言无需保护,而是为了解决各个方言之间在沟通上的矛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当然应该发扬光大。
总之,面对现在的形势,我希望以后还能听到最有人情味的“乡音”,我希望能凭借我微薄的力量来做出一点改变,我不希望以后会是一片荒凉的方言环境,我不想无动于衷。无论是通过教育体系中的方言课程,还是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方言艺术,亦或是家庭中代际间的口耳相传,每一种努力都可以为方言注入生命力的泉眼。愿未来的中国,既有普通话架起的沟通之桥,也有方言铺就的文化长路。当五湖四海的乡音依旧在街头巷尾响起,当稚子孩童仍能用母语讲述祖辈的故事,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才能真正生生不息。守护方言,并非固守过去,而是让每一种声音都能在时代的交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