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月的风裹着艾草的清香,在院落的每个角落里游走;龙舟连赛江河,在连绵三日的细雨中,“咚咚咚”的鼓点声响彻了整条河道。又到端午了。
我总以为,端午是所有节日中最富诗意的:它不似春节那般喧闹,也不像中秋那般圆满,它带着一丝忧郁,一点悲壮,就像是从《楚辞》里走出来的一个章节。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徘徊于泽畔的披发行吟者——屈原。
第一次读《离骚》,是在中学的语文课上。那时年少,只觉得那些“兮”字拖得悠长,读来也有些意味深长。直到后来,在某个月色如水的夜晚重读《离骚》,才突然被那些文字击中:这哪里是一首简单的诗?分明是一个灵魂在暗夜里的呜咽!
翻开泛黄的《楚辞》,字字句句依然灼热烫手。屈原的拳拳之心,在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于“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在《离骚》中,他以香草为衣、芙蓉为裳,用最美好的意象装点心中的故土;在《哀郢》里,他泣血写下“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为黎民苍生发出椎心之问。这种爱,不是庙堂之上的高谈阔论,而是浸透在字里行间的赤诚,是一个来自于胸怀家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发自内心的热忱。
我还记得小时候住在老街上,阿婆包粽子时总要说些屈原的故事。她粗糙的手指灵活地翻动着翠绿的粽叶,嘴里念叨着“屈原投江”“鱼虾不食”之类的话。那时不懂,只觉端午真好,能在湖边一边吃粽子一边看着声势浩大的赛龙舟。现在想来,那些糯米里包裹的,何尝不是一代代人对忠魂的缅怀,再看龙舟划破水面溅起的水花,又何尝不是《九歌》里飞溅的诗句?
端午的雨还在下。
江面上的龙舟已经靠岸,但鼓声似乎仍在回荡。两千多年过去了,屈原用生命守护的精神血脉,依然在我们体内流淌。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铮铮誓言,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青春告白,爱国情怀永远是中华文明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份对家国的赤诚,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诗篇!
汨罗江的水,流了两千多年。当年那个怀抱石头的身影,早已化作江底的一粒沙。江水流淌,带走了一个诗人的生命,却带不走一个民族对美好的永恒追寻。
又是一年端午至,且让我们在粽香里,与千年前的灵魂对酌,回忆那个汨罗江边决绝的、浪漫的、拳拳爱国的背影。
(贺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