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工程大学报》

一叶香草 一岁端阳

2025-05-31     浏览(18)     (0)

端阳节,艾草、墨香、粽香交织,粽子包裹着思念,屈子精神传承千年,成为民族文化胎记。岁岁端阳,端午习俗从未褪色,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照亮文化长河。

檐角的艾草垂着苍绿,滚热的风裹挟来一袭庄重的芬芳。案前人失神,碰翻书台上的蓝墨水,墨汁汩汩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汇入汨罗江上游。对了,今日是端阳。

墨色蜿蜒,如一条无形丝带,牵出江畔身影。渺渺兮余怀,我见那香草美人衣袂飘举,若兰草清逸,于千年烟波中徘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沉吟穿透时空,与端午艾草香缠缠绵绵,沁入案头旧卷的褶皱。旧卷边角微卷,前人批注的墨痕,同新打翻的蓝墨交融,似古今灵魂在此对谈,倾吐着对家国的拳拳赤心。

艾草的香,醇厚如陈酿,漫过窗棂,漫过未干的墨迹,与楚辞里“纫秋兰以为佩”的意境重叠。檐角苍绿的艾草,是永不褪色的招魂幡,招屈子忠魂,也招炎黄子孙对家国大义、高洁品性的追念。蓝墨水在书台流淌,像汨罗江的支流,载着思绪漂向郢都残垣,漂向屈子“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赤诚肝胆。案前人起身,取粽叶、彩线,将糯米与相思细细包裹。指尖穿梭,艾草香萦绕,蓝墨水洇出幽蓝,恰似汨罗江深邃的眼眸,凝视人间烟火的传承。包好的粽子码在案头,与未干的墨渍相映,这是平凡日子里的温热烟火,更是文化血脉中的坚韧赓续。岁岁端阳,我们把屈子精神,以最质朴的方式,在掌心折叠、在唇齿品味、在心底深耕,代代相传,从未断绝。

暮色漫进窗棂,案前人点燃艾香,青烟袅袅中,蓝墨水的痕迹渐干,却在心底洇开一片烟波浩渺。汨罗江水或许远在千里之外奔涌,可端阳的艾草、墨香、粽香,早已让屈子的魂魄,稳稳地落在这一方案头、一屋烟火里,成了国人骨血里永远鲜活的文化胎记。一岁端阳,一岁追思,那抹苍绿与幽蓝交织的风景,在时光里愈发清晰,提醒我们莫忘先贤遗志,将高洁忠贞,活成生命的底色。

千年流转,端阳的仪式从未褪色。从汨罗江畔的招魂祭念,到千家万户的粽香艾烟,我们追念的,是屈子对家国的赤诚,更是华夏儿女刻在骨血里的文化基因。每一片粽叶的舒展,每一缕艾草的芬芳,都是对历史的敬畏,对精神的传承。

当现代的风拂过古老的习俗,我们在传承中创新,让端阳的内涵愈发丰厚。它不再只是追思的节日,更是文化认同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串联起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在这粽叶艾草漫溯的端阳,我们捧着传承的火种,照亮文化的长河,让屈子的精神,如艾草常青,如江水长流,滋养着民族的灵魂,生生不息。

艾草的青烟缓缓升向穹苍,与云影相融。那些关于忠贞、求索与传承的故事,不再是泛黄书卷里的冰冷字符,而是化作檐角垂翠的生机,化作案头晕染的墨色,化作舌尖回甘的粽香,在岁岁端阳的轮回里,成为照拂民族心灵的永恒月光。

(蒋蔓)